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二十九)
昨天我们讲到,经过多年的博弈,在明君强臣的积极配合下,排除千难万险,终于使得商鞅的改革措施在全国推行。
变法二十年,让秦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此获得新生,经济腾飞,人口锐增,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军队的实力也在战争中得到验证,秦军全面收复河西走廊,夺取了魏国要塞离石和崤山要地,东出函谷关,开始虎视中原。至此,秦国的百年耻辱一朝得洗。
这一时期的秦国,可谓是富强如魏国,文明如鲁国,正如荀子所言,秦国为强国典范!
商鞅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得春秋时期的这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雄,虎视中原诸国,强大得令列国闻风丧胆。
同时,因为变法,让商鞅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得以凸显,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统御威信也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因收复河西之地有功,商鞅被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这时的商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两。
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就在商鞅的声威正当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这位英雄的命运推向了万丈深渊。
公元前338年,就在秦国霸业达到鼎盛之时,一代雄主,为秦国的崛起披肝沥胆,辛勤付出二十余年的秦孝公盛年病逝。
秦孝公驾崩,商鞅唯一的政治靠山不在了,这对商鞅的打击简直就是不言而喻。
紧接着,秦孝公的儿子太子赢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即位之初,秦惠文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商鞅的关系。论功绩,商鞅无疑是第一功臣;论权力和名望,此时的商鞅已经掩盖了国君的光环,且孝公临终前一句话始终萦绕在赢驷的耳畔,如鲠在喉:“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
此时的赢驷对商鞅已经心存芥蒂了,商鞅的存在,于他而言,就是巨大的威胁。
而这时,因为失去了先王的压制,那些老世族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颠倒乾坤,给商鞅扣上诸多无须有的罪名,又联合山东六国给朝廷施压,六国来使只言:“杀商鞅以谢天下。”若不同意,六国将一致对秦。
就在赢驷犹豫不决之时,老世族们的这番操作正好和了赢驷的心意,同时也就有了杀商鞅的借口。因为赢驷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搬开商鞅这块挡路的石头。
恰在这时,嬴虔又适时复出,为新君赢驷出谋划策,借着老世族和六国的汹涌逼迫杀了商鞅,然后再调转头,又借着民愿呼声杀了反对变法,试图复辟的老世族。
最终,商鞅在老世族的撺掇之下被施以车裂酷刑,商鞅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最终走上了刑场。
因为商鞅了解嬴驷的心思,他知道这位新君很聪明,赢驷不光是想要除掉他,还得让他的死对秦国有益,让他义无反顾,“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而事实也正如商鞅所料,秦国变法的最大障碍就是那些世族大家,如果灭了他们,变法就能成功。
如今,老世族们和六国联手逼迫赢驷除掉商鞅,商鞅一死,赢驷就会借着民愿对商鞅洗刷冤屈,把罪过全部推到老世族和六国身上,到时候赢驷就有了除掉这些老世族的理由,从而也就有了攻打六国的理由,可谓是一石二鸟。
可以说,商鞅死得其所,虽死犹荣,他的死稳固了变法,他死后,新法在秦国继续推行,他的学术思想被后来者继承,被后人誉为封建社会的总规划师,法家的集大成者。
商鞅虽死,其法不灭,身虽败而魂未灭,他死而无憾,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