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人生感悟ABC》

大数据时代,我们不是用户,而是商品,批量的那种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12人  灵城一俗人

去年,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向台下听众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个省的男人最喜欢给女友或老婆买泳衣?哪个省的姑娘罩杯最大?哪个最小?并且信誓旦旦地说,浙江省姑娘的罩杯最小。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看了之后,纷纷讨论。马云凭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大数据支持。

数据从何而来?我们在网上的行为,无论是浏览网页、购买商品还是玩游戏、评论新闻,甚至包括何时何地、所用手机品牌等,都会留下记录,这些就是数据。

大数据有什么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由于订阅号太多,为了争抢流量,提高打开率,许多人开始分析大数据。

1.我们不是他们的用户,而是商品

比如,什么时间段,粉丝最喜欢阅读?

分析发现,晚上十点、早上六点等时间段,粉丝打开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于是,大家纷纷在此时间段推文,甚至出现了许多以“十点”“早安”等关键词为名的公众号。

比如,什么样标题,粉丝最乐意点击?

分析发现,对比、惊悚、悬疑式等标题,粉丝更喜欢点开。于是,“失业30天,我却赚了5倍工资的钱”“中国孩子的天性,都被这样的父母谋杀了”“曹操临死之际,只说了5个字,司马懿差点被灭三族”诸如此类的标题开始泛滥。

比如,什么套路文,粉丝最容易看完?

无论是三段式,短句居中式还是逗比多动图式,这些文章都是根据粉丝的习惯(数据)而“定制”,只不过这里的定制,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的粉丝。

微信电商更是如此,女粉多就卖衣饰产品,男粉多就卖科技产品,妈妈多就卖母婴产品,高层多就卖奢侈品,底层多卖山寨高仿……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几乎没想过,如何给粉丝最好的内容,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你的问题。他们不过是贩卖焦虑,赚走你的注意力,从何获取流量和收益。

书名的中文翻译真是垃圾

尤瓦尔·赫拉里在他的新书《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三章中这样说道:

争夺数据的比赛已经开始,目前是以谷歌、脸谱网、百度和腾讯等数据巨头为首。到目前为止,这些巨头多半采用“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的商业模式: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然而,这些数据巨头真正的目标其实远超以往的注意力商人,他们真正的业务不是销售广告,而是靠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取得了关于我们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远比任何广告收入更有价值。我们不是他们的用户,而是商品。

仔细想想,马云为什么要用女人罩杯这个例子?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不管男女,都关注罩杯,对男人来说是兴趣点,对女人来说则是敏感点。

倘若马云用其他例子,效果多半没这么好。

至于其他媒体平台,更是如此。所谓的“智能推荐”,无非就是分析你的阅读习惯,然后再把“你最喜欢的”推给你。

2.免费的,实际上是最贵的

就好像《水浒传》话题,既然骂宋江能火,那大家都写骂宋江的的文章。这样,你看的几乎全是同类文,久之,你看到一篇客观分析宋江的文章,都接受不了。造成的结果,就是你的视野越来越狭隘,整个人也越来越偏激。

水浒传

看评论就发现,有些人压根没看完内容,就开始点评,甚至只看标题就高潮了。

而写出客观公正文章的作者,因为没有阅读量(智能不推荐),大概率就坚持不下去,因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以前我不懂,为什么很多垃圾文章,举报也没用?为什么平台充斥那么多低俗、走量文章,也不解决?现在我懂了,因为这类文章最能吸引人注意力,而这正是平台所需要的。

读者免费读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却忘了自己的注意力(碎片化时间)全被夺走了,日复一日地沉浸在短暂的快感中,毫无进步,一辈子可能就因此而毁。

免费的,实际上是最贵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短视频也是如此。

网上有篇文章,叫《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文中说:

一个15s的视频,如何在最开始的几秒内吸引住你?刺激,搞笑……具备几个关键词就足够。而可怕的是,在这些海量的视频刺激下,你的G点越来越高,生活中能带给你快乐和放松的方式越来越少,你就像是一个吸了精神鸦片的人,只恋上了那一款专为刺激你眼球而特别定制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味道。 

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就在于此。

“大家”两个字,尤其令人触目惊心。这意味着,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百两百,更不是一万两万,而可能是一千万两千万,或一亿两亿,甚至更多。

说明什么?你我不仅是商品,更是批量的商品。这也是大数据的基础,大数据分析的就是百万、千万、上亿的数据量,而不是一小撮人。

有人说,不会没用啊,这些短视频也有教育儿知识、excel技巧或者情感方面。且不说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单是适用方面,恐怕就有问题。

以excel技巧为例,视频所言,真的可以吗?是否受版本、操作和案例影响?看评论就一目了然。系统的学习这些软件,都会有诸多问题,又何况是这些零碎的“教学”?

数学中有通用的定理公式,但教育和学习则没有,因为这必然受到环境、个人能力甚至心情等诸多限制。

《韩非子》中有句话: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没有事实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蠢人;用不确定的事情作为依据,是欺人。听到一件事,看到一篇文章,不可轻易相信,一定要亲自验证。

即便别人引经据典,也要验证,毕竟可能“断章取义”。

3.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想走捷径

从文字到图文,从图文到图说,从图说到视频,从3分钟视频到15秒视频。新媒体内容形式变化的越来越快,这种变化有一个趋势——方便读者,即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让读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读完。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想通过走捷径达到成功。

以阅读为例,若每天下班阅读两小时,看完一本200页的书,可能需要5天。为了提高这个速度,出现了读书软件,同样一本书,30分钟就能讲解完。

既然30分钟就能了解,何苦浪费5天呢?

问题是,5天读完,感悟再少,终究是有自己的想法;30分钟听完,感悟再多,不过是别人的解读而已。这两种情况,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如果看影视作品,最好先找到原著阅读,这样你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再看影视剧,你就能发现,编剧做了哪些改编,为何如此改编,改编是为了表达什么等等。

别人说的未必都对,自己想的也不是都错,你至少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和别人的想法碰撞。若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想法,不觉得被别人“洗脑”了吗?

走捷径的例子很多,尤以培训课程为火爆。什么“10节课,包你做好自媒体”“教你写文月入过万,只要99元”……甚至公然说,“没有方向,不会写作也可以”。诚然,写作技巧可以锻炼提高,可如此短的时间,真的就能让一个小白成为大神了吗?

还不是把用户当成批量商品?

我做了三年的自媒体,加入几百个群,15年也参加了几个收费不菲的培训,结果啥也没有提高,一切还是得靠自己摸索。

为何?因为真正赚钱的大神,压根不会教你什么。人家没时间,也怕你来抢饭碗!群里偶尔有人晒高额收益,问其文章,别说文章名,就是连领域都不会说。

谁会把吃饭的本事,轻易告诉别人?

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话,“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放纵懒散还是急躁冒险,人都不能精进,更不能磨炼性子。若一味如此,只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最后落得个“将复何及”。

 面试运营岗位,有些HR或者boss一开始就会问:玩抖音吗?三个月涨粉10万,播放量1000万,你能做到吗?能保证量产爆文吗?

我特能理解,因为谁都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成功。可问题是,如果不耐住性子慢慢精进,恐怕很难成。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我特么要能做到,还面试个毛线?我自己做不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