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强行打断《奇葩说》辩手发言:没事千万别开启这3种自杀式聊天
自媒体人粥左罗说:“有些人一开口就赢了,特别会聊天。而有些人的聊天,简直是自杀式社交,像是在演示:怎样说话,才能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
深有同感。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聊天中不能入的那些坑。
01
废话连篇,没有重点
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不给人添麻烦是美德吗?”
轮到反方二辩发言的时候,这位奇葩新手在给出论点后引出了一个新的议题:分工合作会出现灰色地带,而灰色地带产生的问题总要有人来解决。
于是他开始长篇大论地对这个灰色地带进行了一番解释:
单单举例,就花了三四分钟。
整个过程拖沓冗长,没有重点,观众听得一头雾水。
最后,为了节目效果,不等他说完,马东就强行打断了他,并请求马薇薇出面总结翻译。
马薇薇一上场,就思路清晰地总结道: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有时候权责无论多么分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中,都会出现灰色地带。
比如每个律师负责的专业领域都不同,有的负责商法、有的负责婚姻法、有的是公司法,但是当大家共同处理一个复杂案子的时候,你可能要添麻烦问我,我可能也要添麻烦问你。
如果每一块都按照分工和奖金来算的话,我们就会一直在吵分工,从而导致整个案子得不到归纳。
所以给人添麻烦,其实有时候是为了推进事情的进展。
短短两三句话,就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让大家豁然开朗。
而当马薇薇把反方一辩和二辩的所有论点都解释一遍,也不过只花了一分多钟。
在场观众无一不被其精准的表达能力所折服。
生活中,每个人身边似乎都有这样一类人:说话永远啰啰嗦嗦,想到哪,说到哪,没有重点,明明一句话能说完的事,却用了十句话也说不明白。
有意思的是,他们自己总是讲得津津有味,甚至越说越来劲,而对别人而言却通篇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
自媒体人Lachel说,自己曾经就遇到这样一个客户:坐下来,开始聊,拉着你从行业、政策、公司、环境聊起。
他耐着性子听了10分钟,还没切入正题,只好单刀直入地问:“对不起,请问您的问题是什么?您想跟我探讨什么东西?”
这样的对话,如果频繁起来,真的会让人身心俱疲。
毕竟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你传达一段信息,花了多少时间,就意味着对方需要同等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整接受和理解你的信息。
如果你每次的发言都特别冗长、繁复、缺乏重点,不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还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无疑是在给自己的印象管理减分。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啰嗦的人?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370:简练》中提到,我们首先要明白:沟通对象是谁?有什么需求?
如果需求不明确,要怎样通过提问等方式,来挖掘需求?哪些是对方可以明确表述的需求,哪些是对方表达不出来的需求?
针对对方的需求,核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对于这样的方案,对方的认知程度如何?怎样表达,对方才容易接受?
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明白了,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是否有利于传达核心的信息点。
关注“信息点”,删除不能传达信息点的篇幅和语言才能一语中的,让沟通变得有效率。
02
只管说,不顾听者的反应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这样的电话:
“你好,我是xx银行工作人员,请问您是xx女士是吗?”
“是的”
“这边看到您xx信用卡这一两个月都有比较大额的消费……”
我以为是要给我提升信用卡额度,于是耐心听了下去。
“我们行最近有一个xx活动,上次刷的那些钱您下个月不用还,然后分成6个月,每个月只需要还xx就可以了……”
听到这里,我知道是要让我办理分期还款。
于是等她停顿下来后,我就客气地告诉她:“不好意思,我不需要。”
可电话那头似乎并没有听到我的意见,又继续介绍她推荐的套餐。
我不忍直接挂断电话,又耐心听了一会,准备找时机重复一遍自己的意思。
可当我说了三遍“不需要”之后,对方还在另一头滔滔不绝。
忍无可忍的我终于在最后一次说完“不需要,谢谢!”之后挂断了电话。
这大概是我接到过情商最低的业务员电话,没有之一。
因为整个过程她都在自说自话,完全不顾听的人的感受。
如果她在听到我的意见后问一句:“您拒绝办理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吗?”我兴许还能跟她多聊几句,如果后面听到比较打动人的点,指不定我就改变主意了。
听过这么一个冷笑话:一个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一生都在努力传教。
有一天,他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结果遇上一个开车不仅野蛮,而且全无章法的司机——超速、闯红灯、逆行,吓得牧师一路祈祷。
结果司机还是因为和火车抢道被撞翻了,车毁人亡,牧师和司机都去见上帝了。
到了天堂,使者圣彼得指着一个巨大的豪宅和司机讲,这是你的房子,然后指着一个又小又破的房子对牧师说,这是你的。
牧师非常委屈地说:“这不公平。我一辈子规规矩矩地侍奉上帝,努力传教,你就给我这样一个破房子。这个司机一路就没守过规矩,闯了无数的祸,最后把我们都带到这儿来了,你却给他这么好的一个房子”。
圣彼得说,“你虽然一辈子在传教,可是每次你在教堂里宣讲时,听众们都在睡觉。而坐他车的人总是在祈祷”。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每个人沟通都带着目的,比如交代工作;让别人买你的东西;或者是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你的目的是让听众接受你所要传递的信息。
但是,很多人忘记了这个目的,只考虑怎么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根本不考虑听者是否能接受。就如前面的银行业务员和牧师。
在沟通中,你能讲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你所准备的内容、讲话的速度,而取决于听众接受的速度,以及专注程度。
这也是我们做事应该保持的态度:宁可少做点事,让每件事情都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讲究效果地做一堆无用功。
03
先入为主揣测别人的想法
曾经在柳主任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个故事,说一个高学历、高收入、外形也还不错的男生,总是难以维持一段长久稳定的恋情。
他的感情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认识一个不错的姑娘,于是狂热地追求对方,后来没追到。或者是好不容易追到了,一个月以内必然分手。
很多人都觉得他可能只是比较倒霉,或者恋爱运气差了一点。
后来有朋友看了他的聊天记录截图才发现,他的恋情完全是被自己的自杀式聊天给毁掉的。
举个例子,他喜欢上一个姑娘,聊了半个月,就约人家出去旅游。姑娘明确表示才认识半个月,想要慢慢接触,不想跟他出去旅游,而且也没空。
结果他竟然非常认真地回了一句:“我觉得你心里肯定很想,不用欲拒还迎了,这种套路太老套了,你赶紧确定下时间我要订票了。”
……
后来又有一次,他约姑娘去看电影。
怎么个约法呢?买好电影票,选好影院,然后直接跟姑娘说,我在你公司楼下,接你下班一起去看电影。
也不问问人家想看哪部,有没有中意的影院,具体什么时间比较有空。
姑娘脾气好,于是很给面子地跟他去看了电影。
看完电影,他还在讲旅游的事,最后姑娘在微信上告诉他,两人性格不合适,还是当普通朋友比较好,并且自己也不喜欢他。
结果这位男生又开启了自杀式回复:“你胡说,你明明很喜欢我,你敢当我面说你不喜欢我么?你不要再对我用这种套路了,没用的,大家都是成年人,真诚交往不行么,再说你年纪也不小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争执,姑娘无奈拉黑了他。
男生直到最后也不明白,随意揣测别人的想法,其实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姑娘之所以拉黑他,就是因为男生从头到尾都以己度人,无论是强迫她跟自己旅游,还是“邀请”她看电影的方式,都让她觉得非常不尊重人。
给自己设定一个自认为对的规则,再以此来先入为主地揣测别人的想法,是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本能。
然而,这种过于主观的判断,不仅会混淆人际关系的界限感,还会拉低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高情商的人在沟通时,通常不会使用“我以为”、“我觉得”、“我认为”等具有浓厚主观意味的词汇,而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并顺着这个方向跟别人展开谈话。
和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感觉舒服。因为既不用担心被误解,又能感受到被尊重接纳的善意。
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会说话的人都赢得比别人漂亮。
“辩论之神”黄执中曾说:“人生的困扰,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际关系上;而人际关系的困扰,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所以,当你总是抱怨“运气不好”、“怀才不遇”时,可能就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我的沟通能力达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