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国学与传统文化

“拆书”?我们被骗了吗?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13人  SileNce_God
broken book

小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训斥我们的一句话是:书这么新!一看就没认真学习!
那时候,我们信奉的是:只有会“啃书”才能成为学霸!

第一次听到“拆书”和“拆书帮”还是几年前看某大V的文章。

那什么是拆书呢?就是拿一本书过来,先通读一遍,然后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快速提炼出来,美其名曰干货、知识点,然后把它卖给知识付费平台,算是投稿的一种形式,或者自己在平台兜售。


书真的能“拆”?

前两年有篇火爆朋友圈的文章《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作者有一位痴迷各种知识付费的朋友,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听完得到听喜马拉雅、听完喜马拉雅听知乎live、听完知乎live又打开了在行。。。每天吸收的都是别人拆书后的速食品,当时觉得挺爽,但最后几年过去了,却一无所获,毫无成长。

那是不是我们被“拆书”骗了呢?“拆书”是不是毫无用处?


首先,一切抛弃环境讲方法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拆书的方法有其适用对象

按照书籍对自己的功用,我是这么为其分类为:

一般只有实用类的书适合拿来拆;休闲类拆不拆无所谓,因为本身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些休闲类书籍内容比较零散,如笑话集子,你拆了试试?

专业类书籍本来就是需要去细抠、去精细研读、多方查证实践的,惟其如此才能最终将其技术细节变为自己的能力。
欣赏类书籍对读者来说,是要“品”的,细细品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我本来是想听一首《第九交响曲》来获得灵魂的净化,你把前奏、高潮、尾声分别截取了一小段经典拼凑给我有P用?
工具类本就是查证用,试问你去拆个《新华字典》试试?

问题现状:现在是什么书都拿来拆、都拿来RIA。。。

解决方案: 所以对于不适合拆的拆书,你当个乐子听听也就算了,刷个抖音也要15秒呢


其次,一切无视结果谈过程价值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拆书也好,逻辑思维也罢,真的一无是处?非也!要看消费者使用它的目的、最终是否达到了目的、以及达到的效果。


第三,知识付费不止是逻辑思维,不要轻易干一棒子打死一船人的事

最典型的:网上有很多知识付费类的实操类的课程,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实际价值。比如各类技能培训课程、考研课程、考证课程等等。。

把握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无外乎信息搜集、理解、打散、重塑、实践。。。

拆书也好、逻辑思维也罢,都只是信息“搜集”、和”理解“的方式之一,这和老师为你讲课、或者大学里你去听一堂讲座,本质是一样的;关键是后续的打散重塑、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迭代的过程,这才是建立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的核心!永远不要舍本逐末!


最后: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去看、并放到它适合的上下文中去应用。

脑子, 是个好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