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节奏,关注生成——听课小结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诗和远方82

今天上午听了组里黄老师的课,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黄老师虽工作时间不长,但感觉很沉稳,课的设计挺好,节奏感也把握的很好。面对理科平行班的学生,采用问题导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课堂效果比较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

一、问题设计合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一开始,黄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风雪会怎么样?林冲还会走向反抗之路吗?当然没有风雪,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设计陷害他。以此引导学生思考风雪在林冲性格转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那我有时候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没有利用好问题导学的方法。

二、课堂节奏把握的比较好,师生互动和谐高效。

整个课堂上师生互动积极,每问一个问题,黄老师都耐心等待学生回答,或进行启发诱导,或精到点评。反观自己的课堂,有时候太着急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甚至还会自问自答,唱独角戏,代替了学生思考。

本节课需要商榷的地方:

一、容量有点大,拓展不够深入

原本以为她主要讲环境描写的作用,结果发现她在详细分析了风雪、火、石头的作用后,又开始讲细节的作用,这两个地方有重复,感觉应当删减一些。把节约的时间用在训练上,在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当即应结合课外文本进行拓展训练,可以通过选择和问答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成果。

最后发现她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也准备进行拓展训练,不过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展示了没有进行。

我们经常说趁热打铁,其实就是在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技能后进行实战演练,此时的训练会更有助于拓展思维,更加的高效。

二、没有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

由于坐在后排,一个非常活跃的男生积极发言,期间他说了好几处,都没有受到老师的回应。

一处是在分析林冲买酒回来面对被压塌的草厅时的心理,老师想引导学生回答悲怆、凄凉之类的词,有好几个同学同时说“无奈”,还有一个学生大声说了几遍“尴尬”,老师没有及时回应。此时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用“尴尬”。

还有一处是分析林冲反抗的不彻底,说他只是杀了陆虞候,并没有去杀幕后真正的仇人,说明他的反抗有不彻底性,还是那个学生发出了疑问:林冲后来不是上梁山去了吗?

的确,学生说的有道理,林冲杀了眼前要烧死他的仇人,同时也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无法和那背后强大的势力对抗,只好通过另一种方式反抗。这里老师的分析不够深入,也没有回应学生的疑问。

有些时候抓住课堂上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及时进行引导分析,效果会更好。生成比预设更精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