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迭代散文

凡夫还是圣人

2018-06-27  本文已影响21人  被解放的过来客

     

饶宗颐

      林清玄言: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人。凡夫和圣人只在于心境转化之间,心被环境拖着走的,即是凡夫,心带着环境走的,即是圣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推崇名利的时代,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而沦为凡夫,倾尽一切家产,最后弄得人仰马翻、妻离子散,还是被“贬为”凡夫俗子。即便是成功了,坐拥万贯家产,身居高堂之上,若只图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和好处,不懂得布施与施舍,最终也会沦为精神上的“凡夫”,深陷财与权的泥淖而不可自拔。因此当一个人被囚禁在物质名利的牢笼里,他的心是得不到自由的,整日活的惊心胆战、患得患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何为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表述:“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十四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而取此”,老子认为的圣人是谦退、无为、不敢为天下先的人,正如他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不去干预他人,也不受他人或者环境的干预。能够做到清虚自在,由宇宙最高法则的道去自然而为。

      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佛法提倡万法皆空、相由心生,一切有为法皆是虚空。圣人能够把握住这个原则,从而能做到宠辱不惊、遇事不乱,而凡夫总认为一切都是外在的作用,外在环境宽裕便心花怒放,外在环境约束便悲从心起。这也是为什么圣人能做到慎独,而凡夫只能去依靠他人来定位自己,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人们往往对自我身份有过高的评价,总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其他人,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佛法称为“慢”,傲慢并不为过,过之所在目中无人,凡夫更多的是不能克制本性,一遇到比自己能力低的,就会显露出自我傲慢的一面,即便是他自己能认识到这一点,努力保持谦逊,但也撑不过几日,那种优越感的渴望在血液里奔腾。圣人也不然,他们能够从正反的角度去分析去判断,一个总是与自己能力弱的人交往,总是将别人的“小”来称托自己“大”的人是没有格局的人,正如老子说“贵以贱为基,高以下为本”,若一个人只将眼光付诸于他人的“低”和“贱”,那么这个人是不成气候的,说明他已经没有不打算在上进了。

      “应该”这个词,让多少人痛苦,在圣人眼中万事万物理所应当的自然发展,没有“应该”之所。凡夫也想当圣人,于是凡夫们会学着圣人的模样,去说教他人,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指点别人,“你应该……才对”,何为“对”?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有别,性格秉性不同,你所认为的“对”在别人身上并不一定适用,这也正是凡夫智慧不够之处,着了圣人教化的空相。所谓圣人的教化,只是本着“普度”和“利他”为目的,正如《金刚经》所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大师,马斯洛,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一直是企业遵循的管理理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就马斯洛而言,他认为人的需求等级是逐步显现的,即生理需求解决了,安全需求才会显出,安全需求解决了社交需求才会显出,以此类推。作为圣人他们更多的不在拘泥于需求理论的底层需求,而是追求最上层顶端的需求,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己任,他们可能并不是如同马斯洛所说要依次满足从低到高的需求,圣人可以直接越过底层需求,或者说是以上层需求为奋斗的目标。他们可以“食无肉”、“居陋室”,可以“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又或是“”而他们追求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凡夫还是圣人

      话又说回来,我们谁不是凡夫,谁能做到“圣人”般心怀天下,追求那般高尚的境界,我们每天过的都是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能够吃饱穿暖,生活安稳富足,不生变故,已属不易。那些该有的欲望,也不必强行去克制,但也不能去迷恋去从容。孔子说:“食色性也”,普通人活着脱离不了的两个欲望,一个“食欲”一个“性欲”,即便是圣人也要吃喝生育,但万事都强调一个“度”,超过度的都不应取。凡夫区别于小人,小人者趋利而避害、急功而近利,而凡夫是作为普通人的本性去做事,遇到名利也想贪图,但不会如小人般失去底线和原则,有普遍的道德准则付诸于内心,而小人只会不择手段,哪里有风就往哪里飞,只为一己之利,全然不顾伦理道德。

        圣人如何,凡夫又如何。佛法云:“众生皆苦”“众生皆平等”,圣人也逃不过人世间的苦难和烦恼,也躲不过六道轮回之磨练,凡夫亦是如此,得苦方才得乐,这才是人生。因此在生活与生命面前,一切众生之类,全部平等如是。圣人心付诸于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兴亡而尽心尽力,而作为凡夫的我们,既然没有圣人般的胸襟,何不保留一颗平常心,将精力付诸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庭,珍惜自己眼前爱的人,为他们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既然得不到圣人那般受天下苍生的爱戴与尊重,何不享受与家人共进晚餐的甜蜜与温馨,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共度一个美好而悠闲的周末。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人。我们毕竟没有圣人那样让环境跟着心变,因为我们做不到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人,不如意的事情远离我们的视线,我们只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改变自己内心,但这种“心随境转”一定要能够在保留自我本性的前提下转,人生在世谁不是夹着尾巴做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谁能说的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没有绝对善恶是非之分,只有互相协作共同进步之由。谁都在变,谁都活在不确定之中,因此凡夫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