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退休,李宁回归与曹德旺的两难 | 玥 • 知录(第9期)
导读
《玥 • 知录》是一个原创的资讯短评类专栏,每周更新。
每天,我会看若干资讯新闻,门类没有限定,主要以商业、社会、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在阅读资讯的过程中,我时常偶有所想。如果只是看过了,想过了,大概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索性把所思所想记下来,若干时间后回看,或许另有心得,又或许另作研究。假以时日,必定大有裨益。
这便是《玥 • 知录》的写作初衷。
这个专栏会与我公号的其他文章不同,只记我的评论观点,不做背景介绍,不做过多展开,力求精简。我会把资讯原文的链接也列在文章里,供有兴趣的读者做深入阅读。希望我关注的领域也是您感兴趣的,也希望我的观点能引起您的共鸣。
欢迎诸位指正赐教。
本期吃瓜
2019年9月10日,是全国第35个教师节。这一天,马云退休了。
△马云在阿里巴巴20周年庆典晚会现场「马云退休」可能是本周互联网圈,或商业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新闻。尽管马云退休的事早已在公开场合披露,但包括马云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得这么快。
有关马云,有关阿里巴巴集团的故事太多太多。从中国供应商,到阿里巴巴,到淘宝,再到支付宝,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次地参与或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如今,阿里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双强巨无霸(AT)中的一方,与腾讯一道,分别占据着电商和社交赛道的制高点,指点江山,俾睨群雄。
与成功者相伴的,除了创业路上的风景和众星捧月般的荣耀,还有高处不胜寒的质疑。
无论是「十月围城」事件,还是「线上会取代线下」的论断,都成为「马云是大忽悠」的注脚。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猜测终将像马云在电影《功守道》中的太极推手一样,烟消云散,化于无形。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时想不起马云曾做过哪些影响未来的大事,也记不得他曾说过哪些实现不了的预言。我只记得有这样一张黑白照片,留下了一个杭州少年青涩的瞬间。
△1980年,马云与澳大利亚少年David在西湖畔不知道马云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有没有预见数十年后,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无论对错,已成过往!
Reflection 104
描述:读《30元一块的网红蛋糕,有29元给了“网红”》一文有感
短评:文章里说的现象其实是人类「需要社交,需要分享」的核心精神诉求,食物不过是传播的载体。
在阿里巴巴的官方纪录片《造梦者》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青年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肩上扛着老式收录机,站在街上「嘚瑟」。
这是八十年代街头小青年的标准潮范儿。其实,他所追求的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的精神内核完全一致:潮、酷、特立独行。
这就是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已。
△网红蛋糕Reflection 105
描述:读《《美国工厂》:一个非典型的制造业故事》一文有感
短评:福耀玻璃把工厂开到美国,既不是国内媒体过度解读后的「逃跑」,也不是美国工人一厢情愿的「中国救世主」。这只是一个企业家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投资选择。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看,美国现在呼吁制造业回流本土是对的。这不仅仅是税收和就业岗位的问题,还是关系着制造行业是否有生命力,能否确保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
集成化程度越高,技术含量越高的工业产品,绝不是某一个企业就能搞定一切的,需要整个行业上下游企业的通力配合。行业一旦衰退,再重建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按文中的内容,福耀在美国的工厂看似由于工会介入,工人懒惰而不能盈利,在摆平这一切之后,马上扭亏为盈。这让我联想到一系列的问题:那些美国本土的被工会纠缠的企业是怎么盈利的?若干年后,大陆的企业会不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工人福利、劳动效率与企业利润这三者之间有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动态平衡关系?
暂时,我没有答案!
△美国工厂的中国老板,曹德旺Reflection 106
描述:读《好利来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一文有感
短评:好利来门店和员工的颜值确实是在线的。大概10年前,北京好利来门店的装修审美水平介于味多美和金凤成祥之间,不上不下。近几年,其门店形象已经超越味多美,更是甩开土气的金凤成祥两条街。
蛋糕是高毛利、低频次的产品;面包和小甜品是高复购、高频次的产品。在消费频次方面两者可以互补。核心还是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对甜品,对美食)。
无论好利来将来要向何处去,由谁掌舵,都逃不开产品、渠道、形象这三项基本功。
△坐在过山车上的好利来Reflection 107
描述:读《收购一家毁一家,雅虎到底杀死了多少好产品?》一文有感
短评:在人类的历史上,所有能称得上「伟大」的发明创造不仅在于其开创了某个先河,更在于这种创新可以以某种形式延续、迭代。人类认知的进步就是建立在大量试错的基础上的,所以雅虎不会是孤例。
我有两个问题:
(1)中国版「雅虎」是谁?
(2)经历了「雅虎轮」之后的创业者有没有续写新的篇章?
△雅虎?哑唬?Reflection 108
描述:读《半年卖13亿却只赚2万,绕地球4圈的香飘飘利润哪儿去了?》一文有感
短评:写文章和做企业是两回事。写文章可以靠「卖13亿,赚2万」来博眼球,但经营企业就不能这么算帐了。
我对文章里的两段内容有不同看法:
(1)香飘飘和喜茶、奈雪等茶饮不是竞品关系。
两个产品能否构成竞品关系,不能简单地看产品形态,而应该看消费逻辑。喜茶的竞品可以是星巴克,也可以是化妆品,还可以是包包。买喜茶的第一逻辑不是它好喝,而是可以分享,可以做社交传播。同理,香飘飘的竞品是快消品,而不是所有茶类饮品。
(2)香飘飘的广告费是否浪费了,无法验证。
厂家不会明年削减广告费来验证一个理论。但我们可以参考可口可乐的案例做适当的假设。可口可乐已经是世界第一碳酸饮料了,为什么每年还要投入巨额的广告费?难道这不浪费吗?产品研发当然要做,但与广告费之间不构成反向关系。这两件事不能扯到一起。
△用销量作为宣传卖点,是比较朴素直白的炫富型思路Reflection 109
描述:读《Costco中国首店开业,会员制大超能否破外资零售中国迷局?》一文有感
短评:中国消费者对好市多已经很熟悉了,尽管彼此还没见过面。
好市多的经营核心,一是精选SKU,大批量集采获得低价优势;二是会员制。
对商家来说,会员制是利润来源;对消费者来说,会员制是节省采购成本的准入门槛。其实,好市多的会员制可以理解为「利润预收」,即商家先把利润从消费者那拿到,之后按近乎「成本价」的价格把商品提供给消费者。
好市多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既要克服水土不服的情况,还要面对国内外一众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其供应链的优势还没开始发挥,所以现在做预言为时尚早,保持观察即可。
△冲啊!Reflection 110
描述:读《“罗质翔”五周年:我们再也不会好好说话》一文有感
短评:赚钱无罪,情怀可耻,转身之后,一地鸡毛。
(PS:本文我真没什么好说的,建议大家看原文。也许你看完了,也会无语。)
Reflection 111
描述:读《武汉书,毁掉了多少中国人的阅读》一文有感
短评:我上大学的时候,有盗版书商到学校里摆摊卖书,书都是摊到地上或摆在钢丝床上卖的。那会,不知道怎么分辨正版和盗版,反正很便宜,就买了。
我记得曾花5块钱买了本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很厚,四五百页的样子。打开一看,大呼上当。平均每页十几个错别字,气得我一边看,一边拿铅笔圈出错别字。看完之后,我的「纠错」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毕业以后,我基本只从网上买书了,先是卓越,后是当当,现在是京东。我特意不从淘宝买,就怕买到盗版的。
倒不是我多有钱,而是因为看盗版书既废脑子,又费眼,实在伤不起。
△不知道这些地摊书有没有武汉书的基因Reflection 112
描述:读《偷拍的秘密:小投入高回报,偷窥欲和性的满足》一文有感
短评:科技可以一直进步(只要三体不封锁我们的基础物理),但人性依然裹足不前。
△偷窥是人性的本能吗?Reflection 113
描述:读《“我,应届生,期望月薪2万!”》一文有感
短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做一些傻事,说一些傻话,好在有「社会」这所学校和「生活」这位老师。否则,真不知道会傻到什么时候!
△噩梦般的招聘会Reflection 114
描述:读《VC大退潮》一文有感
短评:去年,我收到了一个VC发来的offer。对方的母公司是地产商,基金是地产集团为下属商业地产项目成立的产业基金,招聘的岗位是给自己的商业项目引入、孵化项目的对接人。
最终,我没有去。我不知道是自己错过了什么,还是躲过了什么……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资金面紧张,这是事实,也确实值得反思。当行情好的时候,有多少投资决策是理性的?又有多少决策是打着「捞一轮,有人接盘我就撤」的主意做的?虽然决策过程只有当事人知道,但时代早已写下了注脚,欺瞒不得。
所以,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现在不妨重新审视市场,审视自己。闯还是要闯,赌注也还是要下,但至少,输了可以更坦然。
△我国著名VC范先生Reflection 115
描述:读《把房产留给保姆的老人》一文有感
短评:当我们面对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时,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你知道:所有的谴责都是空洞的,所有的希望也都会落空。
在养老问题上,国家、政府、社会、亲朋,都指望不上,也不该指望。唯一能够暂存希望的,是儿女的良知。
于我来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终局不敢抱太高期望。我只希望可以痛快地死,有尊严地离开。
△以房养老,尴了谁的尬Reflection 116
描述:读《“两栖青年”超8000万,发展副业成趋势,从此不再怕失业?》一文有感
短评:虽然互联网、现代交通等手段让相互协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方便,但我认为斜杠青年会颠覆性地改变组织结构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有很多需要沟通的环节。尽管现代人有科技赋能,但你仍然无法绕过面对面沟通的环节,邮件往还也不如一通电话说的清楚。而且,人在沟通的过程中还能激发新的灵感,这也是常有的事。
社会分工裂变和科技进步使组织渐趋小型化,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就能创造不菲的价值早已不是什么神话(比如著名的桥水基金)。
我今年也把写公众号作为自己的副业,明年打算尝试做视频,以脱口秀的形式讲历史。如果副业能够保证我现在的生活水平,我就不打算上班了。
人生太短,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Reflection 117
描述:读《李宁重回巅峰》一文有感
短评:2013年,我在一个纺织品零售品牌工作。当时,公司领导在经销商大会上以李宁为负面案例分析了几个小时。公司一个分管销售的同事也是从李宁出来的,此前他负责管理华北区经销商。
当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李宁的三个评价:第一,用户定位失误,90后既没购买力(7年前),也不认可李宁的品牌,觉得太土;第二,李宁给经销商疯狂压货,过季款透支了市场消费能力,严重影响了新品销售;第三,有些产品设计得特别鸡肋(原话是SB),比如某款运动鞋。
所以,我想说的是,李宁走下神坛和如今二次崛起都不是单点落败或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的停滞或改善。
在李宁股价筑底和上扬的这些年,零售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李宁一定是做对了什么,这值得好好研究。
△李宁秀Reflection 118
描述:读《独家对话Costco高管:关于Costco,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儿》一文有感
短评:自好市多开业以来,各种报道相继出炉。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好市多经营策略的过人之处,相对比较全面了。不过,往往越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越难。所以,热闹都是留给外行看的,门道都是内行干出来的。
好市多在中国市场未来的表现,已经有很多热心的吃瓜群众纷纷做出自己的猜测了。无非两派意见:一派说,好市多牛啊,来中国必定大卖;另一派说,好市多早晚步其他外资零售商的后尘,退出中国。
我认为目前做任何预测都为时尚早,保持观察就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好市多内部管理的优秀方法就会陆续通过中国员工的学习和扩散影响中国的零售业。
届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这才是好市多带给中国的最大红利。
△好市多中国首店Reflection 119
描述:读《ZAO换脸APP刷屏真相:陌陌打造,技术曾被用于情色视频》一文有感
短评:昨天有同事试用了ZAO,效果一般。画面虽然很流畅,但与本尊的相似度比较低。技术进步的速度往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随着数据量的增大,精度逐步提升是可以肯定的事。
一种新的技术或应用出现以后,如果最先介入的是C端市场,那么可能会面对两种不确定风险。
第一,是政府的管制。中国的监管部门太擅长一刀切,争议一旦出现,切了再说。第二,法律风险。包括来自用户和竞争对手等社会力量借助法律武器发起的挑战。
不过,技术进步的势头不可阻挡,也不该阻挡。如何合法地应用新技术,对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坐而论道是没有帮助的。
△AI换脸Reflection 120
描述:读《传奇大佬戴志康节节败退》一文有感
短评:今天下午我在跟甲方讨论方案的时候还谈到戴志康,甲方老板和戴是中欧商学院的同学。他说,戴的性格就是事事都要做到牛13。
当然,他今天的处境不仅仅是性格使然,有环境的因素,有经济周期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但我并不赞同文章所说的商业地产「卖掉」就一定比「自持」更好的结论。
我们今天给甲方的方案里就谈到「厦门明发广场」和「瑞安新天地」两个案例。前一个是销售型的反例,后一个是自持型的正例。
厦门明发很早就把物业卖掉了,但随即失去对项目的控制力,再加上体量过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成为商业地产行业典型的负面案例。
而瑞安集团开发的新天地系列,特别是上海新天地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商业层面,还是公共关系层面)。不仅把「新天地」做成了高端商业综合体品牌,而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量价起升。后面,我会专门写文章分析新天地的案例。
△戴志康近期观点回顾:
维密取消大秀,冯鑫能否「逢新」与华为半渡难关 | 玥 • 知录(第5期)
国漫的涅槃,止步于2019的创业者与穿汉服的小姐姐 | 玥 • 知录(第6期)
屡振不兴的东北,无印良品的困境与过气明星的新商机 | 玥 • 知录(第7期)
95后的恋爱观,卖保险的中年人与华谊需要的兄弟 | 玥 • 知录(第8期)
有▲标志的图片或视频为作者实地拍摄或重新整理,其余素材均来自网络
本人:liruyue080229,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