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石平远图

2023-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风翼

如果漫不经心地一眼扫过,会觉得这幅画没什么出奇的,无非是苍茫的北方原野,山坡上有几棵树木,如此而已。

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幅画,就会品出越来越多的东西,感受出它的高妙。

窠石平远图

画家把最大的面积留给了天空,用淡墨轻轻晕染,仿佛无物,只有弥漫着的浑然的光。

远山呢,勾勒出简单的轮廓,再加以淡淡的勾皴晕染,显得清淡清幽。

世界广阔无垠,清旷而肃穆,苍寒但不凄冷。

画家在这部分用了不多的,又很淡淡的笔墨,却将北方深秋的氛围渲染得很足。

往近处看。坡岸之间,一条平缓的河流蜿蜒而来,将人的视线从远方不断拉进,拉进,直到画面的底部。

然后从右向左,静静地流淌而去,将人的视觉收拢。

近前的坡岸上,几块巨石堆积与一处,似乎将气都聚拢在了一起。

这些巨石以一种叫做“卷云皴”的手法,描绘出浑厚的结构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石头不是坚硬个性的,而是更多了几分圆浑,多了包容性。

石堆上,一丛杂树恣意伸展着。其中,几棵无叶的枯树以“蟹爪枝”来表现枝丫,样貌枯瘦而充满力量。

画家在这里并没有用很重的墨,而是相对浅淡,使得枯树显露的苍劲的力量变得有些内敛。

但它同时又是厚重硬朗的。画家在表现这些树木时,在张扬与含蓄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枯树下,则是低矮的灌木,带着干枯的老叶。有的夹叶略带浅红;有的阔叶渍点。墨色浓淡,深浅变化,使树木显得丰富多姿。

即便是深秋,这些树木坚挺稳定而从容。它们不是愤世嫉俗的,它们保持着稳重、庄肃的姿态。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人格的表现。

我们看画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小丛杂树,将枝干向画面核心的这组丛树聚拢着,仿佛被它们内在的力量所吸引。

而视野放远,又是天高山远。既广阔了视野,又不至于让画面太紧,使得整个画面张弛有度。

画面左侧有一行小字:“窠石平远    元丰戊午年郭熙画”

标注的年份表明这幅画是郭熙晚年所做。

一个历经沧桑风雨,内心沉稳从容的文人画家,就隐藏在这幅画中。

他身着布衣,拿着画笔,面色平静。

再说回题款。

题款中所谓的“平远”,是指郭熙提出的中国山水画透视法。

值得一提的是,郭熙不仅是一位深受宋神宗喜爱的画家,他还是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家。

郭熙的儿子郭思根据父亲的绘画理论,整理写成了《林泉高致》一书。

在书中,郭熙提出了表现景物的“三远法”: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幅《窠石平远图》即采用平远的手法:自近处平缓的坡岸,以水流的蜿蜒曲折推向远方,再向前是更远的平缓山坡,直至地平线。

平远方法的使用,让画面显得缥缈、空旷而幽远。

此外,《林泉高致》中还总结了许多郭熙的创作经验,比如绘画强调表现诗意,要能“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等等,这些观点对之后历代的山水画家都影响深远。

《窠石平远图》为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