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用”的《运营之光》
好吧……我承认今天我一心二用了,所以读书质量真的太So so(掩面……)
但是这本《运营之光》简单的一个开篇已经充斥了不少的干货,我就对今天读到的一小部分的干货做个简单的梳理……
有人说:在行业发展初期是产品为王,因为并没有对手;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渠道为王,因为谁占领了渠道,谁就赢得了用户;作者说:但是……在充分竞争的互联网领域,毫无疑问是运营决胜的。
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行业或职业,从出现、兴起到成熟,中间必定会经历一个从最早的认知混乱,到渐渐有一批人开始百花齐放、七嘴八舌地跳出来去谈论它、分析它、建设它,再到最后围绕着它逐渐趋近于有一套较为完善且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法论的过程。
做运营最大的乐趣在于“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而互联网的发展过去和现在经历的几个阶段:
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概念驱动时代(1995–2004)
完全不存在所谓的“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这样的职位,这些事儿都由“策划”来做,有最早泡在网上稍微有点想法的人做,还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
而到了第二阶段—产品驱动时代(2004年至今)
随着产品的体验越来越受重视,一个产品从设计到上线再到功能体验的反复迭代打磨的整个过程,慢慢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被作为“产品经理”这样一个独立的岗位提了出来,但是行业对于“运营”概念的理解仍然很模糊,而好的运营,还是极度稀缺。
而在未来的时代里,产品和运营之间的边界将不再那么清晰,互联网从业者也会被提出新的要求—做产品的一定要懂运营,而做运营的也一定要懂产品。
一个“好的运营”需要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大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要做好运营,既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至少某方面的一技之长(如活动策划),又需要能够理解产品和运营背后的一些规律(比如早期的产品和一个已经成熟的千万量级的产品,运营侧重点一定不同)和各类产品形态背后的本质差异(好比社区类产品和工具类产品的运营逻辑也会有很大差异),还需要具备一些宏观层面的思考能力,可以真正对数据负责。
这个章节的结尾处,作者和L君的聊天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心二用”的《运营之光》什么时候我也能体验这样从一个产品的“孕育”到“诞生”到“培育”再到“成长”最后到“成熟”的过程呢?像孕育生命一样,像魔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