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快要被灵感大王蒸着吃了,三个徒弟却在玩耍打闹,背后有什么不可
《西游记》有这么一段情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经过通天河的时候,灵感大王冰封河面骗唐僧过河,抓住唐僧后预备蒸着吃掉。
三个徒弟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救——这就很奇怪——原文是“回转东崖,晒刷了马匹,紾晾了衣裳。大圣云头按落,一同到于陈家庄上。”
瞧见了吧?一点都不着急。
陈氏兄弟听说情况,替他们着急,劝兄弟三个抓紧去救,他们却说不用着急,让准备斋饭,接着“兄弟三人饱餐一顿,将马匹、行囊,交与陈家看守,各整兵器,径赴水边寻师擒怪。”
去的路上,哥仨个还打打闹闹,开起了玩笑——这就更奇怪了。
先是孙悟空说他自己水里施展不出来本事,让俩兄弟背着进去。此时猪八戒就动了歪心眼,想要算计一下猴头,可惜的是,猪八戒刚一动念头,孙悟空就察觉了。
猪八戒背着孙悟空入水,路上假装绊了一跤,趁势把孙悟空往地下一摔。
孙悟空早有防备,用一根猴毛代替了真身,一摔就轻飘飘不知去了哪里,猪八戒不知道,幸灾乐祸,告诉沙和尚:兄弟,莫管他死活,我和你且去寻师父去。
这样紧要的关头,居然敢为了泄私愤谋杀孙悟空,这可不仅仅是玩笑了。
孙悟空出声吓唬猪八戒,沙和尚挺高兴,知道大师兄没事,猪八戒一看没成功,话头一转,就坡下驴,赶紧道歉。
(这一段原文用了五六百字的篇幅,做了详细描写,读起来非常有趣,我附在文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师兄弟之间打打闹闹,并不过分,有时还是很常见的增进友谊的方式。然而在师傅被抓住,赶去救师傅的路上,出现这样的过程,就有些让人费解。
就事论事,让人费解。统观全书,有迹可循。
根本原因,是因为孙悟空他们三个知道,唐僧死不了。
可以这么说,取经过程,就是一个对唐僧的各种折磨——当然也可以说是锤炼,虽然磨难重重,可是绝无性命之忧,这个大方向,这个整体布局,师兄弟三个,尤其是孙悟空,心里明镜似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才会不急不慌,先找齐行李马匹,饱餐一顿,吃饱了喝足了睡好了,然后才去救师父,并且救师父的路上,还不忘打闹一下。
本质上说,面对已知结果的过程,没有人会认真对待!
如果再把视野放宽一点,可以这样定义: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意义,只会让经办人潦草马虎应付一下。
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各种总结报告。我一个朋友的年终总结,十多年了基本上没变过,每次写年终总结,她都是把上一年的报告拿出来稍微改一下,日期是必须改的,有时也会把次序稍微调整下,然后就可以交上去了。
流水线上的工作,一般也提不起来操作者的兴趣。反正都规定好了,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按照怎样的角度,施加多大的力度,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全都是教科书般精准,不需要操作者动脑筋,只按照规定流程行动即可,这样的工作,怎么可能调动起来积极性?!
我目前进行的是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工作,目的就是用设备替代简单体力劳动者。
想一想,也确实应该替换掉。天天枯燥无聊重复动作,谁愿意啊?还是做点能加入自己想法的事情,有意思一些。
有意思,就有兴趣,就会全力以赴,就不会出现打打闹闹救师父的情况了。
行者道:“贤弟说得有理。你们那个驮我?”八戒暗喜道:“这猴子不知捉弄了我多少,今番原来不会水。等老猪驮他,也捉弄他捉弄!”呆子笑嘻嘻的叫道:“哥哥,我驮你。”行者就知有意,却便将计就计道:“是,也好,你比悟净还有些膂力。”八戒就背着他。
沙僧剖开水路,弟兄们同入通天河内。向水底下行有百十里远近,那呆子捉弄行者。行者随即拔下一根毫毛,变做假身,伏在八戒背上,真身变作一个猪虱子,紧紧的贴在他耳朵里。八戒正行,忽然打个踵,得故子把行者往前一掼,扑的跌了一跤。原来那个假身本是毫毛变的,却就飘起去,无影无形。沙僧道:“二哥,你是怎么说?不好生走路,就跌在泥里便也罢了,却把大哥不知跌了那里去了!”八戒道:“那猴子不禁跌,一跌就跌化了。兄弟,莫管他死活,我和你且去寻师父去。”沙僧道:“不好,还得他来。他虽不知水性,他比我们乖巧。若无他来,我不与你去。”行者在八戒耳朵里,忍不住高叫道:“悟净!老孙在这里也。”沙僧听得,笑道:“罢了!这呆子是死了!你怎么就敢捉弄他!如今弄得闻声不见面,却怎是好?”八戒慌得跪在泥里磕头道:“哥哥,是我不是了。待救了师父,上岸陪礼。你在那里做声?就影杀我也!你请现原身出来。我驮着你,再不敢冲撞你了。”行者道:“是你还驮着我哩。我不弄你。你快走!快走!”那呆子絮絮叨叨,只管念诵着陪礼,爬起来与沙僧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