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助读笔记

《城市经济》- 总结

2019-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多一里

总结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城市经济》这本书的内容吧。

本书提出了一个极富冲击力的观点:城市不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相反的,城市经济才是农业和其他重要产业的真正发源地。

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远古城市作为模型,一步步向我们再现了一座城市,是如何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运行的。还探讨了农业由城市起源,并逐步向农村转移的可能途径。

我们还说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产生新的工作,因为只有新工作才能突破旧工作缓慢的增长模式,使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个城市新工作产生的方式是从旧工作中获得启示。产生新工作的过程,需要城市里那些很多的看似无效率,却比大企业更有创造力的小企业来不懈探索努力。

最后作者说到城市经济的成长,依靠的是一种被称作“往复式”系统的经济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城市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出口工作和地方性工作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扩大的进口,让地方性工作不断进行进口置换,并与增长中的出口工作协同起来,让往复式系统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启示呢?

首先,作者通过她的脑洞大开,让我们重新理解城市经济的作用。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城市化或人类涌向城市的动力是什么?这种动力远不是今日才出现,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之中。它归根结底是人类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

从这一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到,当下中国的城市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的可能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听起来很套话,但是却是城市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的城市是否能为走出乡村,来到城市里的人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加优质的生活。

这本书也为读者能够重新思考城市经济兴衰的缘由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尤其是对今天正行驶在城市化快速轨道上的中国而言,如何振兴不同地区城市的经济,实现各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这更是当下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国见证了东南沿海城市通过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我们见证了深圳作为人类历史最年轻的超级都市的诞生,也见证了以东北重工业城市和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因为产业单一比例失衡而陷入经济衰退的窘境。

本书虽然已经出版于将近半个世纪,但它对不同类型城市发展轨迹的判断仍然是显得惊人的准确。中文版的出现,也是及时雨,它为理解城市经济发展而提供新的思路,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还期望您能关注、转发、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