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师训练营『64期』15/21实践原创-《小不点 大块头
64010 吴丽华
时间:2020.9.16(周三 )
下午4:00-4:30
地点:米拉爱幼儿园
年龄:3左右岁
人数:6-7人
导读:绘本《小不点和大块头》荣获2015年苏斯博士金奖——是亚裔作者安娜·康的处女作,插图作者是她的丈夫克里斯托弗·维昂特,这对夫妻档的创作充满了默契,文图搭配极为精妙。书中的两位主角形体大小、皮毛颜色有着显著区别,看起来像某种动物,其实并不是任何动物,只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一种虚构生物,暂且称它们为“小毛怪”(个头小,皮毛是蓝色的)和“大毛怪”(个头大,皮毛是橙色的)。对孩子来说,两位主角的明显差别,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辨别他们。也能让孩子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是有区别的,即使是同类,你和我之间也并不完全相同。《小不点和大块头》这本书很形象地表现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所谓的“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等,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基于生活的经历,有的源自养育者的教导,有的则来自孩子对外界的观察和与自己的比较而获得。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也不论自我意识的对与错,都是构成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大毛怪带着鄙夷的口气叫小毛怪为“小块头”,小毛怪理直气壮地反击大毛怪,并叫他“大块头”。大毛怪搬出一群大毛怪来证明小毛怪就是小不点,小毛怪不甘示弱,也拉来一群小毛怪反驳大毛怪;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砰”的一声,来了一个更大的生物,也飘来一个更小的生物,他们发现“大”或“小”是没有绝对的。前面之所以相互嘲弄,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和对方的不同,以自我为参照,来比较对方,所以,眼光被局限了。当看到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和对方,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个体之后,认知的领域变大了,便不再好奇,也不再争到底了,不过,最后他们依然像好朋友一样一起去吃饭,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看似一场激烈地争吵,却都不会对彼此怀恨在心。
作者不仅通过这本书来表现小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告诉他们,随便给别人戴“帽子”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世界这么大,目光却只停在一隅之地,可笑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一、导入环节:
1、用一个实物让孩子区分大小;
2、观察封面:上面有什么呢?有哪些颜色?有“小”,有小动物;上面有红色、白色、、、、
3、环衬是充满智慧的紫色,好神秘呀!里面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本书是作者写给他们的孩子的,因为观察和喜欢她们的孩子,所以创作了这本书。
4、我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讲述了小不点和大块头的不同角色,大块头讲话的声音和小不点讲话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们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确听的很认真,还有几个孩子跑上来,用手指着书本上面的图画。
5、延展环节:玩游戏《吹泡泡》玩法:让孩子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走一边念:吹泡泡 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吹泡泡 吹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当念到大泡泡时,大家将手拉开,向外变成一个大泡泡,当念到小泡泡时,大家将手拉缩拢,向内变成一个小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