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更应该约束的是自己,而不是苛责其他人

2024-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七月非声

《二十不惑》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姜小果借给自己同学小微300块钱作为回家的车费,当自己想换个手机,去找小微还钱。第一次,小微以奖学金还没发放,承诺奖学金一发放就还钱轻松过关;第二次,姜小果碰到她买新衣服,要求还钱时,又敷衍:“奖学金都贡献给了下一次面试,没钱还”,在姜小果的强烈要求下,又开始以“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开始控诉,加上她室友的配合,将姜小果弄得里外不是人。当然,最后在她买新鞋子付钱之际,姜小果以断绝朋友关系的代价,强行要回了本来是自己的300元。

剧情中,小微借钱不还固然令人生厌,一副我若我有理的样子,更是让人忍不住给她一下,但最令人厌烦的还是帮着说话的那个室友。正如姜小果所言:“既然你这么大度,那她为什么来我们宿舍借钱,既然你这么好心,那你就替她还钱呗”。打着道德的旗号,不停地绑架他人,从而获得成就感,当然,一遇到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也是最沉不住气那个,最先开始控诉的那个,容不得半点的吃亏。

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这么小,不懂事,你就不能原谅他啊”,“给老人让个座怎么啦,尊老爱幼都学到哪里去了”,“就这么点小事,至于这么计较吗,又不是不还你”。。。。一味地“教育别人”,双标自己,但自己遇到一点的不公,就上蹿下跳,挑起矛盾。没遇到的时候却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着,左右逢源,从来没有立场,有的只是利益,反正一副“我做的都对”。

很多时候,道德更应该要求自己,不论是尊老爱幼,还是互相宽容,都是自我要求的体现,而不是要求别人,一味地要求别人,绑架别人,不断地双标,只会让人生厌。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了解的不一定是事实,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多面性的,决不能单一的评判。

每个人的价值观跟世界观是不同的,大部分考虑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算有去理解,那也显得片面,人心难测,只要大是大非没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包容每个人的不同,不用处处苛责。

做错事就该受到惩罚,至于原不原谅,那是当事人的事,跟你无关,也不需要用自己眼中的道德去评判。没有经历别人的苦,那就没有资格去评判,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宽容,向善。相反,能做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