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自控力》
首先,得强调一点,就个人体验来说,《自控力》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虽然书中的一些心理学类名词,实验数据之类的有点点枯燥,但是作者通过案例数据之类得出的结论等却让人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观点,不时让自己感到惊喜或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不断改变自己认知,并认识自己的过程。
下面的文章里,我就自己感触较深的几点说说感想。
1、大多数人认为压力弊大于利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对压力弊大于利这个说法深信不疑的。我觉得一个人压力太大的话,情绪会不好。情绪不好,会影响工作,家庭,从而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就像多米诺骨牌。如果一个人压力大,又无法合理处理压力,那么就会以自己为中心引发一系列问题,可能使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团糟,并因此一蹶不振。但本书作者告诉读者,并不是这样的。只有当你认为压力有害的时候,压力才是有害的。对待压力的态度很重要。其实在我看来,说到底还是一个人认知的问题。你的认知,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认知。而这点,又恰恰是书中作者所说的,如何看待某样东西,会转化它对你的影响。就比如一起工作的两个人,因做错事收到老板批评。可能一个人会觉得受到批评也没有很丢脸,以后做好就可以。另一个人也许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自己不行,会变得消极,沉沦。
2、压力和意义成正比:有意义,意味着有压力。
看到压力悖论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断有两种人相互转换。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人,就是压根不知道何为压力,何为意义。或者只知道其中之一。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有一些人是根本不知道何为意义的。但是联系作者的观点,也不难理解压力和意义的关系。压力大的事物,会伴随更大的意义和成就感。另外,个人觉得压力,意义和风险相伴而生。
3、你和在乎的人如何谈论压力至关重要。
关于这一点,作者开头有以医务工作者做案例,并有指出许多医务人员都被训练关掉自己对疾病、痛苦和死亡的情感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折磨。他们视病人为物体或者程序。企图防卫围绕身边的痛苦,剥夺了意义的重要来源,提高了透支的风险。作者还提到不光医务工作者,法律人士、社工、教育从业者、父母、护理员这些角色也是如此,他们试图创造心理盾牌抵抗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工作原则,我可以说自己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关于社工,自己有所体会。社工的价值观里面就有一点叫避免移情,意思就是在和服务对象接触时,要保持中立,不能因服务对象的处境影响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同理,但不能被移情。我大学四年的专业,就是社会工作,虽然毕业并未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实习的时候,会接触到一些弱势群体。记得大三实习,当时遇到一个城中村拆迁,有妈妈在接送孩子的间隙会过来聊天,而这位妈妈是家庭主妇,是外地人。在聊天的过程中,就很明显能感觉到她的进退两难,以及留在大城市的压力与挑战。当时的我,做了一个倾听者,也只是做了一个倾听者。但听完之后,没办法帮助那位妈妈,内心产生的失落和无能为力感才是要命的。而且对于社工来说,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有相似情况的妈妈。但是往往很多人遇到的问题,社工都没办法解决。你有帮助别人的欲望,但没有能力或者说方法。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就会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对这个行业产生怀疑。社工这个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年多,从业人员的离职率高的可怕,而职业倦怠是离职率的原因之一。可能,社会工作者也应该如作者所说,可以建立一个互相帮助聊天的社区,分享压力,得到帮助,从而成长。
4、拥抱焦虑。
作者在本文开头就有讲过或战或逃反应。当一个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或战或逃反应。很遗憾,我又想到了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正是自己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进入新领域,对行业知识一窍不通,每天错误不断,自信心严重受挫。虽然上司没怎么批评,可是自己又愧疚又懊恼,一度产生了离开的想法,觉得自己不适合和数字打交道。恰好看到书中的或战或逃,就想到了自己,顺便对自己的当下反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后面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能对自己的情绪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5、拥抱压力,选择成长
这句话是自己读最后一章的感悟,想到了之前看过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也想到了生命力这个词。压力的来源有很多种,很多人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可能是升学压力,可能是工作压力。但不管面对的是怎样的压力,自己都应该有颗淡然却又积极向上的心。有压力,拥抱压力,然后寻找方法,解决压力源,从而有所成长。
总之,读这本书的自己收获良多。无论是自己对于压力的看法,还是自己有了压力之后采取的行动,都是向好改变的。好书值得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