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走进围城

2024-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当我们翻开小说第一页的时候,仿佛看到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油画:

浩瀚的印度洋上漂着一艘法国邮轮,主人公方鸿渐刚刚留学毕业,乘坐轮船回国。

当时正是1937年,一个尴尬的年份:

抗日战争尚未正式打响,但是中国社会却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

在这样不新不旧的尴尬年代里,主人公却恰恰拥有一个不中不洋的尴尬身份:

留学生。

当时的留学生跟今天的留学生绝不相同,因为在当时,有机会并且有经济条件出国深造的人本来就极为罕有,更何况还要有胆识肯到那遥远、未知的外国去“犯险”;

但当时的留学生和今天的留学生又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

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都会发现自己与本土文化变得格格不入,不仅会感到彷徨迷失,甚至还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

钱钟书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名留学生,193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

这个庚子赔款留学生项目听起来普通,实际上非同小可,它几乎撼动并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的教育格局。

著名的詹天佑、陶行知、竺可桢、赵元任,都曾经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那么,庚子赔款是怎么回事?

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逼着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给各国,这笔钱就叫“庚子赔款”。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人竟然说赔的钱太多了——你没有听错!

他们居然说赔的太多了!

而且还要返还一部分给中国!

而这部分钱就用作每年的公派留学生费用,从中国拣选优秀的青少年去世界各地留学。

这件事情确实匪夷所思,但是不管怎么说,钱钟书和其他中国的青年才俊们正是凭借这个契机才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们许多人的一生。

当时,钱钟书后来的太太杨绛刚刚与他相恋不久,就毅然跟他一起去英国,而且杨绛可是自费留学的,可见一片痴心。

留学的虽然是一小撮人,但是这一小撮人的经历却像是一个极为精彩的万花筒,透过它仿佛能够照见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

在《围城》这本书中,留洋归来的钱钟书塑造了一个同样留洋归来的小说主人公:

方鸿渐。

整本书写的都是这个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仅不高大上,而且还鸡零狗碎,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伴随着他的奇妙经历,我们还将会看到钱钟书在这部书里深深预埋的人生智慧。

智慧太多太深刻,我们今天只挑选两个最重要的主题来讲。

第一个主题,是世间的四种爱情;

第二个主题,是人生的三座围城。

婚姻之城与事业之城都是如此令人无奈和失望,这让整本嬉笑怒骂的小说仿佛都成了一部悲剧。

但是钱钟书有着令读者意想不到的绝情,在这两座看得见的城之外,他的笔下还有另一座看不见的城,让我们称它为“自我之城”吧。

纵观整部小说,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工作中,方鸿渐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明明确信学识的真假与学位无关,但是在归国之前还是心虚地买了一张假文凭。

好像学问并不是学问,只有被别人知道了的学问才算得上是学问。

至于孔子教过的“人不知而不愠”,早已不能安慰他内心的空洞。

爱情中的他也十分怯懦,仿佛别人说了什么,比自己做过什么还要更加有说服力。

他并没有勾引过苏小姐,也没有给过她爱的承诺,但是当苏小姐在唐小姐面前污蔑他的时候,他却像哑巴一样不能反驳;

最后娶孙小姐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因为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和家乡的长辈以为他和孙小姐已经是一对了,于是他就大阔步地走进对方设好的圈套里,主动向孙小姐求婚了。

事业中的他更是可笑到了极点,在三闾大学任教的时候,明明自己擅长的是中国文学,但是却心甘情愿地去教一门叫做“论理学”的公共科目;

在报社做编辑的时候,明明希望能够负责经济和时政版面,最后居然只能写如何在菠菜上面淋麻油的厨房小知识。

方鸿渐并非是一个没有半点学识的人,对于爱情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明确的追求,事业上他何尝没有自己的期待?

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终其一生,他都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

也许这正是整部《围城》中最大的一座城,这座城之高大、之坚固,简直无法被摧毁。

被禁锢了的内心,比被禁锢了的肉身更难得到解脱。

如果不是这种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也许方鸿渐可以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但是这种来自自我的封闭实在太牢不可破了,或许“自我之城”才是世界上最难冲出的一座城。

钱钟书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用尽讽刺与戏谑的笔法,通过一个小小的方鸿渐,写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难以摆脱的困境与孤独,留给我们大家一个根本无法解答的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