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起 , 看家长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

2017-11-13  本文已影响90人  真申

              (讲座稿)

                郑    茂    苗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深入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相对物质文明的建设,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就显得滞后了。我们许多家长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整日忙于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巳的孩子也要学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自已的孩子也要有什么”。于是乎,琴棋书画、天文地理,甚至外文学习、重力分子等早早让孩子接触,企望自已的孩子先“别人家孩子”一步,登上知识系统更高的位置;在社会上,一些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班也纷纷登场,沸沸扬扬,满城皆是。导致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是在培训班”,就一定是“去培训班的路上”,家长们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带着孩子奋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殊不知,家庭教育首先是孩子的人格教育,重要的是加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知道社会上还有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我们儿童、青少年的思想,这里也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战火的激烈争夺的战场。因此,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家长不可滞后、忽视和缺失的!

        那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是错?如何走出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以及父母应当怎样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并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围绕着这些问题,共同来探讨一下。

一、关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说

        这十几年来,中国家长没有人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的,不过,这句话乍一听的确也挺诱惑人的,似乎有一定的号召力。那么,怎么认识或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解析。

      1、让人误入家教歧途的始作俑者

        某些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企望子女能出人头地”陈旧的思想,或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企盼子女能考上名中学、名大学。正因为他们的动机、观念出现了偏差,所以这个“起跑线”就以“知识”为准星,自然逐渐偏离了“思想品德”这个中心了。这样,这句话的概念完全被搅得如乱麻一团,成为让一些家长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

    2、关键是“起跑线”认识是否正确

        其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并没有错,关键是对这个“起跑线”怎样认识。记得,象我们这一代,读书时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若说怕“输在起跑线上”,那“起跑线”应当是“数理化”吧。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想,要能有个说法可能会是“学会语数外,走遍天下永不败”,相信“起跑线”应当是“语数外”。可见,对“起跑线”的认识与人的观念、动机有关。然而,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道德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同时孩子品行道德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由此可见,正确的“起跑线”就应是家长正确的育儿观。          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否,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起跑线”。

        下面说一个故事: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颜值都不错的年青人,过五关斩六将,总算进入了面试的最后一关。谁知,也未曾想到,这个面试既没有出题,也不见提问,董事长仅让他们在他的办公室坐了十来分钟,董事长的助理便进办公室来宣布。通过了?非也!结果一出来,让大家大所失望,无一人被录取,这是为什么?

        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在十分钟内,这些应聘的孩子们在办公窒内随意走动,甚至乱翻董事长办公桌上的文件和物品等这样的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和机遇失之交臂。行为习惯是道德习惯的一部分,养成道德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的重要!

      再说一则真实的故事:199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认为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的知识最重要”?大家耐心地等待着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回答,谁知他竟然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所有在场的人惊呆了,接着提问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哪些重要的东西呢”?老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我学会了把自已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整齐地摆放在原处;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已的谦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这位老者一口气说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行为习慣。谁能想到,在我们平时看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竟是成就这位科学家辉煌事业的重要因素。

        这两则故事,尤其是后面故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耐人寻味的一席话,是否会对你认识“起跑线”有一个更清新的诠释呢?相信大家,此时已经有了一个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了。

二、走出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前面,我们对“起跑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光是知识的打拼,应当还包括孩子的思想品德建设这一最关键的一点。输在起跑线上,真正输不起的应当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的“起跑线”比起知识技巧,它们应当是更加能够担当的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公民道德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民族精神激发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支撑民族精神。平时看似润物无声的道德建设,在民族危难之时,就会如涓涓溪流汇集为波澜壮阔的洪流。

      我们都明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渠道。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较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孩子们的个性、人格、文化品味和价值观念,影响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父母自身,父母正确的育儿观就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我们只要牢牢抓住家庭教育这块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育人育德的作用,就能为孩子们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一些社会负面思想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我们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在弯路处走入歧途,误入迷谷,常见的误区有:

    【误区1】  树大自然直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总有“树大自然直”的不理智的幼稚的想法,凭着一种养而不育的本能之爱,放纵孩子,使孩子成为爱怎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的要求一哭就给予满足,使孩子在父母面前胜似一个小霸王、小土豪。当有人指出这些父母的做法是对孩子的“溺爱”时,我们的家长还不以为然地回答:“他还只是个小孩”,“树大自然直”,“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小孩子不懂,可家长应当有所分析,绝不能由孩子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可而止。殊不知,“树大难掰”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径验总结,也是对父母“溺爱”的一种告诫。

      下面我说两个例子,这都是我在我的小区所见。

        第一个,那正当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个年过半百的妇女抱着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游玩,也许是祖孙俩吧。路经一棵桃树下,兴许是鲜艳盛开的桃花吸引了她们,奶奶抱着小孩走近桃树,顺手摘下一枝桃花给孙儿,孙儿本能地笑了。当奶奶伸手摘花时,我的心就“格登”一下,很快就想起60年前我读的语文书中,就有一课叫《公园的花朵不能摘》。我心中里直犯嘀咕:怎么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小区的花园里,就可如此明目张胆地乱摘花朵?难道现在家长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还不及六十年前的?这位奶奶是缺少文化呢,还是没有受过教育?我心里还在想,这位奶奶现在可是逗笑了孙子,那么将来会是笑还是哭,那可就真的讲不清了。

        第二个,这是一个爷爷带着小孙子,也是在同样的季节里,小池里的蝌蚪已出世了,成群成群地在玩耍。此时,这位爷爷左手提着个小桶,右手拿着一把抄网,在小孙子威逼下,凶神恶煞地扑向池边,一抬手就捞起无数只活蹦乱跳的蝌蚪,站在傍边的孙子和其他孩子使劲地拍掌,都笑了。此时的爷爷更是满臉春风,仿佛是一个得胜将军那般自豪、得意。得意?自豪?殊不知,他竟是犯了“破坏生态环境”罪,还在孩子们面前张显。试想:用这样的“榜样”去腐蚀孩子幼小的心灵,“树大”还会“自然直”吗?

      一味的放纵和宽容,一味的鼓励和忍耐,一味的娇惯和霸道,只能种下暴戾的种子,培养出温室的花朵,无法教养出参天的大树和慈悲的灵魂。

        孩子偷了领居家的钱,邻居找上门,家长袒护着:“小孩子家闹着玩的”,长大后,那个孩子成了抡劫犯;孩子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对方父母来告知,家长狡辩道:“小孩哪有不打架的”,长大后,那个孩子在群架中死掉;孩子骂了老师,老师请来了家长,家长护短道:“别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后来,那个孩子把他的老师杀死在办公室。

          同志们吶!这不是天方夜谭的笑话,这是人间上演的悲剧呀!因为不敬畏的规则、不坚守底线、不奖罚分明的父母,必然养出不直面压力、不接受批评、不敬畏生命的孩子。

    【误区2】    技多不压身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极度澎涨,总认为“技多不压身”、“油多不坏菜”,因此对孩子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很多情況下都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使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这种“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凡是在读书的孩子,包括上幼儿园的孩子,哪个孩子不上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的?哪个孩子没有一、两门或更多学科的培训学习任务?就拿自已的孙女来说,星期二下午放学后的“乐高”,星期六中午的“舞蹈”,星期天上午的“英语”,共三门培训学习。真是孩子累家长也累,好就好在我孙女对这样的学习还感兴趣,常常提醒我们某某天要上某某课。

  【误区3】  言传在前还是身教在前?

        言传身教与身教言传,乍一看似乎是一回事,只是“言传“与”身教” 改变了先后顺序。正因为有个“先后”之分,所以事情就变得迥然不同。言传身教是将“言传”放首位,即先诉你要怎么做,然后看我示范给你看。这是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身教言传则是将“身教”放在首位,即你看我这么做了以后,我不说,等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时,我再告许你。这是主动求教,是开放式选择,所以孩子会提问,提问也多。而在今天,我们的孩子大都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因而,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我们仍然是按照言传身教的“古训”,釆取简单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比如,只知唠叨,不晓身传;只知“改造”,缺少“塑造”;只知训斥,不知激励,等等。致使一些孩子产生“怎么我学的总跟我看到的不一样”的苦恼,甚至有的家长一唠叨起来,就常用那些时过境迁的道理和事例,更令孩子们讨厌,家长知识观念阵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往往也会使一个家庭“鸡犬不宁”、“水火难容”。而且,我们一直把“言传身教”作为经典的“古训”延续至今,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那些唠叨的陈芝麻烂谷子,说的再多又做不到,真不如不说,做父母的还是力求“身教言传”吧,即“身教重于言传”。

        下面将看到的一篇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在一次活动课后,老师不慎丟了一个小孩,等找到后,孩子由于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孩子妈妈见此情景,蹲下来安慰自巳4岁的小孩,说:“已经没事了,那个阿姨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也十分难过。这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阿姨,安慰她一下”。4岁的孩子踮起脚尖,亲了亲一直蹲在她身边阿姨的臉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巳经没事了”。

        妈妈的善良、宽容、善解人意的内心,通过孩子的行动得以传递,也使孩子在践行中得体验、体悟。要知道,一个善良、宽容、善解人意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

三、父母怎样担当起“第一任教师”的重任

        加强儿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无可非议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都可以,但画错了可就后悔莫及。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你将怎样拿好画笔?怎样画好这幅属于你自已的美丽多彩的图画呢?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细微之处最有力量

        父母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特别要讲究一个"细"字,从孩子各个生活环节到他参加活动的各个细节,从孩子日常的一般情况到他的特殊表现,都要细致观案,用心体悟,悉心引导。力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小事,关注细节,以小求实,以小求效。

        【案例1】在地铁车厢内,一个宝宝将爆米花洒落在车厢内,父母要求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一粒一粒捡起来。

        或许这样的举动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最有力量,能使孩子明白要爱护公共环境,还明白粮食是不能浪费的。


      【案例2】早高峰,行车路上。坐在车后座的孩子将刚喝完酸奶的盒子随手扔出了车窗外,开车的父亲发现后,即刻停车下车将酸奶盒捡起,孩子感激地望着父亲。

        父亲的留心和细心,也许一般人不以为然。但是这件事告诉我们,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2、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

      对孩子的教养应当是在不经意间,以父母自身示范作用间接地让孩子自觉地受到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悟到某些道理。这些教育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无形无象、无言无声,却是有声有色的在培养和教育着孩子们。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案例1】  暴雨天,路边下水道井盖傍。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路过一下水道井盖边,发现井盖塌陷,父亲即刻报警后,仍站在雨中井盖傍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此时,孩子就一直在路边守着父亲。

        这真所谓是,″虎父无犬子"。相信,对于一直站在风雨中守着父亲的这个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课。


        【案例2】  大雨天,地下通道入口处。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而她的右手拿着伞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这位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而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

        啊!好感人的场面!对于孩子来说,将来一定会明白这句经典的话:“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深刻”。


        3、好的教育源于生活点滴

        “教育应当是生活的本身”,对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在学习中、课堂中,生活中的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生活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为此,我们不要放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要从这些生活点滴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发觉教育的契机,非刻意地教育孩子,从而去影响孩子的生活。我们要清楚,好的教育,它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案例】石家庄,一交通路口。一位妈妈牵着女孩过马路,见到车辆驶来,母女俩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不过,此时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母女俩过了马路。女孩在母亲示意下,向让行车辆的司机鞠躬致敬,挥手再见。

      妈妈示意女孩所做的事,正是妈妈利用生活点滴小事抓紧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刻意的死板的说教,却是在孩子获得亲身体验中、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要懂道德礼貌,要知道感恩。


        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关系到培养怎样的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和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这一大事对“治国”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作为父母,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多大,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或忽略,将来必然会后悔。孩子的教育就是你的事业,担当起你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的职责,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创新思想,身教言传、以身作则,从生活各个细节抓起,坚持不懈。那样,你常常焦虑的、担心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你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2017.11.1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