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社工加油站少有人走的路

非言语沟通的技术

2019-07-08  本文已影响50人  爱反思的方
非言语沟通的技术

喜欢这个观点:专注、倾听、观察技术是沟通的暗道,是胶水和润滑油。虽然在助人记录里少有,但是功夫和经验在里面。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个技能。如何保持专注不容易,如何在助人关系里展现持久的关注不容易

倾听:听到当事人说出来的,听到当事人没有公开表达的想法,还要听到当事人想通过你的回应哪些是希望通过你的嘴表达出来,那些不要。很多时候我们连复述当事人公开表达出来的能力都没有,重述当事人的语言有的时候是通过当事人来澄清当事人想说的意思,是想让当事人从不清楚不明白到清楚明白呢?还是通过当事人的解释让咨询师明白呢?如果是让咨询师明白就是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如果是让当事人明白,这个时候应该是咨询师听懂了,也制定了介入计划在复述的时候就是介入阶段了。有人会说没有核对信息就擅自作主了,是不是太快了。在倾听的时候如果听懂了公开表达的意思,听懂了想说又没有说出来的,也听懂了某些部分需要咨询师点出来浮出水面的话,听懂了有些水面下有的但是让咨询师知道但不希望咨询师说出来,咨询师可以打比方用别人的事情可以讨论的。有些是当事人不自知,但是已经出现在水面下面,需要咨询师慢慢引导当事人觉知的等等。因为涉及很多层面也涉及很多层面的回应,当事人在咨询师倾听过程中的舒服和不舒服的状态里有的时候与这个专注的倾听的品质有关。感觉书上的这一部分写的有点混乱。

倾听不能混同与实施干预的能力?这个话好像说的不够到位。确实有的时候仅仅是倾听不一定解决问题,也许有的咨询师将不同阶段的倾听订立的目标不一致,但是训练倾听是事关重要的。

观察非常重要,但是观察什么?用语习惯、迟疑停顿、负面情绪、矛盾心理、认知、分心走神,各种小动作等,还有就是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习惯等等。有的时候咨询师采用相同的动作或语言可以引起共鸣吗?可以在观察中发现当事人的优势给予正面肯定和解读吗?当事人或者他的重要他人是怎么看待他的动作及语言的?观察的不仅是静态的,更多的是动态的。助人者会固守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里,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表达去回应吗?如果可以,助人者就必然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这个深度了解是一个基本功,需要时间和阅历。很多人的各种限制很难把这个部分运用好,往往是在咨询中向当事人学习的,因而在关系建立里,非评价的接纳和包容不仅仅是一个态度也是一种无奈。是助人者自觉以后需要成长的空间。

非言语行为的象征意义的掌握非常重要,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不同,不同行为的含义也不同,这个确实需要学习的太多了,对于初学者估计需要用核对信息的方式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些部分的互动充分展示了当事人和助人者当下的个性化,旁观者的观察未必符合当时的真实,即使询问当事人,助人者及观察者的感受,都未必是最真实的答案。姑且一听。还是要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吧。

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确实关系建立最重要的东西,是需要好好体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