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战,为理想而叛,为理想彻底不容于现实而消亡
有人说他曾经当过道士,噢,那就是仙人!于是,武仙就成了他的名字,真名反而没人记得。
一、兴兵抗蒙,得封恒山公
当时蒙古与金朝之间可怕的战争已经开始,熟知汉文化的武仙觉得肩头的重担,他毅然兴兵,在当地组织起民众武装抗击蒙古骑兵的劫掠。每个朝代行将灭亡时都会有这样的义勇之士,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却可能落得最惨的结局。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占山为王,也可能为了将来归顺时有个好筹码,尽管人心不同,但打出的口号大多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
1217年,当时金朝真定守将金海,看透局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举真定投降蒙古。消息传到武仙据守的威州西山,武仙还没等到蒙古方面的具体回应,就率轻骑兵突袭真定。由于金海还在焦急地等待蒙古方面的回应,疏于防范,武仙突袭成功。金海被灭,降其部众,并进驻真定,任权知真定府事。
接下来的几年里,蒙古骑兵对金朝进行的攻击多以劫掠为主。在运动战中消灭金朝的有生力量,武仙居于一处,一直据城而守。武仙的种种英雄事迹很快就被报告给朝廷。他和其他几个地方大员还有地方武装的首领们得到金朝廷的认可——加官进爵。所有的朝代大约不能例外,对勤王军的鼓励,除了物质奖励,再有的就是官位了吧?武仙因为的九个人当中管辖的地方最多最大,而被封为恒山公。
这是仅次于王的爵位,而且是排在九人的首位。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十个武仙也没办法取得这样的爵位。尽管是兵荒马乱的战乱时代,但依然风光阵势一时无两。更为重要的是武仙可谓是兵强马壮,财力强盛。打仗就是经济,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
武仙 寺二、归降蒙古,再杀帅叛蒙,复归原主
不论《金史》还是《元史》都没有说明武仙投降蒙古的具体原因。估计是权力的争斗,导致武仙有了异心。武仙归顺后,被授予相当副省级的职务:为河北西路兵马副元帅。他的主官是史天倪(前面说过的史天泽的大哥)。虽然俩人都是河北人,但史天倪出身世家,与传说做过道士的武仙有许多不同。
有个细节补充一下:武仙的兄长武贵原来是金朝的安国军节度使,史天祥攻打他,武贵也归顺了大元。
转眼过了四年。四年来的龃龉变成了彼此的仇恨。仔细分析俩人的矛盾应该来自权力分配。史天倪是以全部身家迎降,而且父子几人直接被授予官职,深得木华黎信任。而武仙也想如此却没有那样的条件。
惧天倪图己,尝欲南走。宣宗闻之,诏枢密院牒招之,仙得牒大喜。
武仙实在有理由担心自己哪天被史天倪收拾了,想反击也没有合适的理由他机会。他曾经打算往南跑路,没办法确定有多少部下能跟随自己,更不知道跑路之后会不会遭到清算。所以想法仅仅是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
武仙的怨气被他的原主子知道了(有多少双面间谍在为各自背后的主子服务),金宣宗命令枢密院通过间谍想办法招回武仙。
通过几次试探,武仙得到确切的回应。这让他喜出望外,他决定动手。刚好担任军前护卫的史天泽送母亲走了,机会来了。
这天,武仙带着自己的几个铁杆弟兄说是宴请史天倪。有人跟史天倪说不能去喝酒。仿佛命中注定,史天倪没听知情者的话。带着自信,也带着对武仙的信任去了。武仙就在酒桌上把他的上司史天倪干掉。这是个极其简单的个案,再次用血写的记录告诉人们:不是谁的饭都能吃的。
然后他想把史天倪的几个亲信也斩尽杀绝。可是偏偏两个秘书跑了。他们追上了史天泽。
史天泽也是个战士。他一边向木华黎报告武仙叛乱,一边率领身边的人返回真定附近等待援兵。三千援兵到了,几乎没给武仙机会就杀进了真定。武仙败了,他逃出了真定,但很快就收拾残部再次进入真定。当时与史天泽搭档的笑乃泬再次出现,武仙再败。最后没办法,跑!这是武仙命中的唯一保命诀。他跑到了南京——河南开封。
接下来的几年里,武仙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被打散了就再聚拢军兵,屡败屡战。金朝廷又被他的真诚与顽强打动了,把褫夺的爵位又重新赐封给他——恒山公。
现代版的武仙三、屡败屡战,尽忠尽节
1230年蒙金战争已经进入后半程,蒙军攻势依旧,金军经常出现兵力不足。这年夏天,武仙率军攻击潞州,原来经常令武仙梦魇不断的蒙古军这次怂了,武仙军直接收复蒙古占领的潞州。来得快去得也快,还没等到武仙遣使报捷,蒙古援军已经返回攻击。面对强大攻击力的蒙古大军,武仙只好撤还卫州。
得势不饶人,蒙古军随继围攻卫州。包围卫州的形势刚刚形成,金援军到了。担心背腹受敌,蒙古军急速撤退,卫州之围得解。因为作战有功武仙被调至胡岭关,扼守金州路。1231年12月,武仙赴邓州与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军会师,企图阻止蒙古军经邓州攻南京(今开封)。
接着决定金朝最终命运的三峰山战役打响。拖雷,在三峰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场关乎未来,关乎国际形势的战役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平时牛气哄哄的武仙,面对着强大的蒙古铁骑,就算没有魂飞魄散,至少他更深刻地的反思的机会来了。武仙究竟有没有过后悔呢?不得而知。反正,武仙接下来就有些胆怯了。
武仙跑得挺惨的,手下只有四十余骑跟随,跑到密县,直奔御寨,都尉乌林答胡土根本就不接受他。前面城堡不接纳,后面追捕将至,差点被抓住。只好放弃马匹,徒步登山,这才逃过一劫。
武仙已经陷入困顿,每战皆败,此时只能逃到南阳留山。过去一个名将就是一面军旗,因为武仙还在,又收拢溃军十万人——对此数据表示怀疑,理由是:屡战屡败的武仙是不是还有这个魅力?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金朝政府还能不能拿得出米饷?
但史书上如此。武仙收拢十多万人,分别驻扎在留山及威远寨。成立各级组织机构——官府,收缴粮食,修器仗,兵势稍振。
当时的大势就是蒙古灭金,几乎没有人能再阻挡。所以,尽管武仙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却没办法与趋势作对。结果就是一败再败,直到彻底没有对抗的本钱。
另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一定有权力争斗。武仙曾经成功,在于对权力的追求;武仙最终一败涂地,也是缘于权力的影响。
在权力的争斗中,武仙和他所誓死保卫的政权一起渐渐被淘汰。终于,在金哀宗被逼自杀之后,也死在逃亡路上。留下不变的青山与默默的流水。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