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树繁花开四季

        还记得在新教师座谈会上,朱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当时我把这句话认真地记在了日记本上,做了一个星号的标记。当我翻开《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这句话,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到羞耻,于是我决心把这本书好好地学习一下。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此改变课堂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较之集体划一的教学来讲,恰恰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更复杂地互动。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问题,维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在一个方向上,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室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的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经验更深刻。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通俗的理解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二、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就是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的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所谓“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那么怎样建立“倾听”这样一个学习的行为呢?教师应该认真的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讲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要形成这种互相倾听的关系,光靠一句“喂,注意听呀!”是不够的,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就是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一意的、郑重其事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倾听能力。这样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达力才会表现得丰富起来。

三、建立相互开放的教室

        这就要求让作为公共教育的我们,不能教室私有化,也不能把教学私有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做有意义的公开课,让大家在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教学效果中成长起来。但我们许多公开的课程,往往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之前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公开课比赛,我记得当时讲的是《珍珠鸟》。为了这节课,我整整用两星期的时间来准备,教案改了七遍、打印了四次,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丢人!”。事后,也得到了同事们一致认同:“讲得不错,就你了!”所有的评价也仅仅就这一句。自己当时还感觉挺不错,并长出一口气幸灾乐祸:“早剃头早凉快,终于讲完了,没我的事儿了!”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只通过一次这样子不痛不痒的的研讨,进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研讨评价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研讨这些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个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这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课程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能有助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以至于投入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