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阅读图书馆读书

《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并保有财富?逻辑是关键!

2020-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奔跑的读书者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富人的逻辑》。作者雷纳奇.特尔曼博士,是德国《世界报》的高级主编,他曾借助报社平台,在地产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后来自己经营一家为房地产行业服务的传播顾问公司,并在业内成为佼佼者,还是一名地产市场成功的投资人。作者通过对近年来欧美几百项研究成果的梳理,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普通公众介绍了富人是如何创造财富、保有财富的。

一、正确认识财富

有很多钱并不等于拥有财富,让钱不断生钱不断增值,使自己持续过上自己喜欢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才叫真正的拥有财富。所谓财务自由,不就是如此吗?不靠时间换钱去生活,而是靠着投资之类的收入,过上想过的生活。

富人不会像一些普通人那样有了钱就疯狂地消费,也不会把所有钱交给别人去打理,他们更重视通过自己的选择投资,来获得财富的增值,可以使得自己一直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富人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拥有多少钱不重要,如何使用这些钱才重要,这也是富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别。


二、创造财富的五个特质

1.自主创业的企业家精神

调查数据表明,98%的德国最富有的100人和95.2%的全世界最富有的100人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创造巨额财富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情况下,自主创业是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踏出的第一步。

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思想开放,敢于尝试各种新体验。在企业家们看来,什么都不做就意味着错失机遇。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人们对自己做某项具体工作或在特定局面下采取行动的能力所做的判断,用于描述个人对自身掌控棘手局面能力的信心程度。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家,自我效能都很高。

2.出色的营销能力

如果你想获得高薪,那么你应该选择做销售。因为不管哪种行业,哪种职业,不管你是受雇于人还是自雇:销售向来拿最高的工资。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和罗伯特.清崎合著过《富爸爸穷爸爸》,他们就认为:企业家所要具备的头等技能是销售能力。即使你不从事销售工作,你仍然需要具备推销能力。仅靠闷头做事,哪怕你非常擅长做某事,也难以取得成功,你需要对外宣传自己的工作和个人品牌。

3.建立在个人品质和技能基础上的诚实信任

人们总是认为,富人是通过不诚实的手段致富的,而自己发不了财是因为太诚实。巴菲特这样建议:“在寻找可以雇用的人时,要关注三种品质:诚实、智慧和精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诚实,因为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一品质,那么另外两种品质——智慧和精力会要了你的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调查关注了信任在瑞士中型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建立在个人品质和技能基础上的信任在商业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任——不管是个人之间还是在商业关系中——取决于三个因素:你过去和别人之间的经历;别人的声誉;发自内心的直觉。

4.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人们经常认为,富翁喜欢享受奢侈的生活。托马斯·J.斯坦利和威廉·D.丹科合写的《隔壁的百万富翁》中披露了一些惊人的数字:在受访的百万富翁中,75%的人没买过超过199美元的鞋;50%的人从没买过超过2.9万美元的汽车,95%的人没买过超过6.9万美元的车;他们不喜欢进行炫耀性的消费,习惯把穿坏了的鞋拿去修,也会因为长途话费太贵而更换电信服务商。

这是因为成功的富人会更注重资产的增值而不是消费。他们并不靠消费品来享受生活。他们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更多地与家人、朋友、宗教、财务独立、身体健康还有或许偶尔打打高尔夫球有关”。

5.具体远大的财务目标

让自己赚到一百万,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吗?如果你认为是,那在创造财富的路上就已经失败了。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家给企业设定的目标越高,那么企业后来的成长度就越高。向财务自由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切地知道想实现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实现。

作者建议首先确定在10年里实现的具体目标,然后将其写下来。10年是一个合理而“现实”的时间段。许多人高估了他们在一年内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低估了在10年内能够做到的事。

三、财富增值的五个认知误区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认知误区,如果想要让财富增值,就必须跳出认知误区。

1.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可能地把资金分散,以减少风险。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者认为,分散投资实际上阻碍了财富的增值。这样分散投资的方法确实能避免做出糟糕的投资选择,但只是让我们少犯错而已,却不会让财富增值太多。正如沃伦·巴菲特不断强调的:“分散投资是防范无知的措施,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来说,这没多大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像作者那样精准投资呢?作者认为,投资最关键的一点是对要投资的市场是否有足够了解。

2.低波动性等同于低风险

波动性越低,风险性也越低,这是经济学家马科维茨的理论。但作者认为这又是一个认知误区。

假设某只股票的价格一个月上涨10%,下个月上涨5%,再下个月上涨15%。依据月收益率标准差,投资这只股票会比投资每月下跌15%的股票风险更大。事实上,持有这只据称“风险更大的”股票的人会赚到32.8%的收益,而如果购买另一只股票,他要损失38.6%。这个例子说明,低波动性并不等于低风险性。

3.“本土偏好”陷阱

在投资时,我们普遍认为海外投资的风险比本土投资的风险大,这被称为“本土偏好”。然而在作者看来,我们的情感和偏见经常会妨碍我们制定正确而明智的投资策略。如果你认定借助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方式是你获得财富的最佳策略,那么你就要有全球视野。爱国主义或许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在投资策略中没有它的位置。

4.“后视镜投资”和随大流

用过去的市场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被称为用“后视镜视角”去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做过一个研究,他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观察了世界各国的股市。他发现那些表现强劲的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在经历了五年的上涨之后,又经历了五年的下跌。而那些在前五年里跌幅最大的股市,其中有94%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涨幅达到了122%。

也就是说,根据股市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来选择买入或者抛出是很危险的做法。但在德国股市的这两次起伏之中,大多数投资者就是这样做的。这种随大流并且受着群体本能支配的行为,是股市小额投资者的典型行为,也是让财富增值的巨大障碍。

5.“控制错觉”高估自己

有一份2012年的数据显示,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在德国有70%的私人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他们的收益并不支持这一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其实很容易导致投资者的失败。

《富人的逻辑》思维导图

作者建议,想摆脱在股市投资中的控制错觉,最好采用一种“尤利西斯策略”。所谓尤利西斯策略,就是在默认市场不可控的前提下,制定一个投资计划,不管短期是涨还是跌,每个月都向股市投资固定数额的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这就好像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一样去抵御市场的风险。

结语: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巴菲特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的时候也赚钱,你就太失败了。”要想成为富翁,实现财务自由,就得建立富豪的逻辑思维,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行事,这一点至关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