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做过职业规划的人,到底过得有多惨
刘同的新书《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断断续续花了两周看完了。
先说作者。刘同现在是光线影业副总裁,事业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普通家庭出身,靠自己奋斗到现在的位置,身上一定很多过人之处了。之前在求职节目中看过他作为嘉宾的一期,整个人比较张扬,有活力,这次看他的书,也是这个感觉。
再说装帧。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封面还可以做海报的书。这本书的外封本来是一张海报,被设计成折叠后作为一个外封。如果是马大哈的读者,估计还发现不了。这个设计挺让人惊喜的。
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很棒。章节之间的分隔用了两页,一页是有设计感的数字加上本章的章名,另一页是橙色打底,中间是本章内容的提要,很洋气,颜色搭配也很适合这样的职场书。
刘同把头十年的职业生涯分成四个阶段,如上图所示。职业规划期,是一个人思考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的时间,这个阶段结合以往的经历想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自己能干什么;职场实习调整期,是一个人按照自己最开始的想法,通过实践来修正自己目标的阶段;职场炼狱期是在选定的行业一头扎进去工作之后的时间;自我突破职业上升期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开始为下一个十年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每一章,针对这个时段的职场问题,刘同列举了约十几种的具体场景阐述自己的想法。文章的题目都非常具体,也是绝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我有梦想和勇气,为什么没人给我一次机会?我是来公司学东西的,我什么老让我打杂?同事总是针对我,我要和他对着干吗?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是追逐当下的“好机会”?……
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几年,并且卓有成绩的人来说,刘同提供的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方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刘同在大学生中间很有影响力,作为一个励志偶像、一个知心大哥哥的形象存在。
这本书对我有两点影响最大,一个是职业生涯规划要趁早,一个是看问题换一个角度,结果很可能就不一样。
像刘同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职业规划了,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而我,是在工作了两三年之后,才真正开始思考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业。也就是说,就算是同样的起点,看起来工作的时间一样长,但实际的差距很可能是五六年!至于工作的成效,那不言而喻了。
从未做过什么职业规划,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我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父母是做生意的,我周围的人基本上也没什么职业可言。甚至到了北京,我表哥他们也是做生意的,所以“职业”这个名词,在我的成长经历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读研的时候,除了学习就是和现在的老公谈恋爱,到了毕业的时候,工作的目标在于户口,当时只要说能解决户口,干什么都可以。所以一片焦灼的当口,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版权经理,领导指派的。当时心里想的是,只要给我解决户口,扫大街我都干。(也许你会觉得很荒谬,但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陆续做过贷款客户经理、微商、新媒体专员,一直到现在的图书编辑。
为什么最终选择做一个图书编辑呢?当然是因为爱看书,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另有其他。前不久公众号做书发了一篇《编辑都是失败者吧,因为那是无法成为作家的人无可奈何的退路》,题目就说明了一切。
基于我近32年的人生过往,我认定我是不适合职场的。我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每天读书写作,不过在北京定居的现实让我的这一原本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梦里才能追逐的场景。
所以,迫于生计,我才不得不留在职场。好在图书编辑这个职业,虽然薪水不高,但是也不忙,更不累。我的单位恰好在家附近,我有不短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写作,也算是部分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而且,虽然现在我的梦想无法实现,但不代表未来也无法实现。我相信上天这么安排一定有它的道理,每天梦在我心中就足够了。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能写出一本书。职场,真的是充满血雨腥风的斗兽场,也是昂扬勃发的江湖,有心人都会靠自己的拳脚闯荡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