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2021年7月2日)
一、前 言
二、孝宗晚年部署之一——周必大、留正、赵汝愚汝愚三相
附说一:朱熹“立朝四十日”辨
附说二:六和塔与浙江亭
附说三:灵芝寺与北关
三、孝宗晚年部署之二——擢用理学型士大夫
四、理学集团的布局——荐士与重整台谏
四、理学集团的布局——荐士与重整台谏
刘光祖《疏》中说黄抡“自方初非己意,诿人以自免”,透露出官僚集团夺取台谏系统确是有计划的集体行动。对于一个“意趣凡近,资禀佞柔”之人能说出如此惊人之言论,背后有人指使已不言而喻。《疏》的重要性就是为两大集团互争台谏提供了最可信的直接证据。
光祖在殿中侍御史的任上至少论劾了官僚集团中五位大将:叶翥、沈揆、陈贾、黄抡和范处义。光宗对他的做法“不乐”逼他去职。据楼钥《林公(大中)神道碑》记载继任者是林大中,他指出陈贾是理学集团绝不能接受的人物,对陈贾任命后可召对,会有机会从外任改为内任,大中“傥许入奏,必再留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在荐士活动积极之际,官僚集团必会急于扩充实力,陈贾已劾去朱熹,必被官僚集团拉拢与理学集团抗衡。《疏》与《奏》互相参证,充分证明了两大集团争夺台谏系统的激烈情状。大中与姜特立、叶翥有雅故,却丝毫不曾循私,在政治上认同理学集团,朱熹称许他“去国一节,风义凛然”。
光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局势,理学集团不再完全处于“王党”台谏的攻击之下。林大中进一步稳定了理学集团。光祖劾去阻止赵汝愚入朝的“王党”御史范处义,林大中则说服光宗召汝愚为吏部尚书,二人使汝愚顺利进入权力中枢,孝宗退位前的政治部署得以继续下去,所以二人的关键作用不容低估。他二人的行动体现了理学集团的共同愿望,终极目的是展开孝宗晚年的革新构想。
光宗即位后,朱熹仍时刻关注时局变化。先后写《与刘晦伯》、《与李诚父书》、《与张元善书》。这些史料表明他与在朝理学集团时刻保持着联系。他把孝宗晚年的部署看成是一次实现“外王”的可能机遇,所以在出北关后仍致同僚“勿忘致君行道之本怀”。他自己本身无“宦意”,只是希望理学集团能抓住这难得的“行道”机会。在光、宁之际的几年间,他心中“外王”力量超过“内圣”,“经济夙所尚,隐沦非素期”很恰当的描述了他这一阶段的心理。
荐才与重整台谏系统是理学集团配合孝宗晚年部署而进行的两项活动,但在“王党”眼中,这些作为是在朝理学家为夺权而排挤他们,故,双方在权力层面的冲突无可避免。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撇开理想与动机,仅以外在行为是无法辨别谁是理学家还是职业官僚的。
作者从赵汝愚拥立宁宗来说明理学家与政治的关系。帮助赵汝愚完成光宗内禅的主要有三人:詹体仁、徐谊、叶適。徐谊是陆九渊的门人,这三人都是理学家,政治活动能力强,通过极复杂的人事运作在幕后促成了光宗内禅。这在真德秀《詹公行状》、叶適《徐公(谊)墓志铭》、《儒林四·叶適传》、《四朝闻见录》中有记载。
正如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所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成鼎足。”这鼎足三派在政治上结成联盟,在危机时刻安定了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