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高考

2024-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清华

又是一年考高季。总要从心里祝福那些莘莘学子,这一天一定要旗开得胜。

如果把高考当作一场战役,无疑最重要的是用平常心面对它,而不是想象它的难度,或是逃避。

当父母的要知道一个事实,面对高考这件事,我们虽然是参与者运筹帷幄,是粮草保障的奉献者,但我们不是战争胜负的掌控者和索取者,孩子才是高考战役的指挥者、作战者,在思想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论结果如何,要接纳不要评判。要保护不要攀比,支持孩子在任何条件下迎向下一场战斗。

谁都不喜欢失败。于是我们习惯放弃,一旦遇到有难度的事情,就会选择回避,好像下让失败大面积发生就是一种胜利。还没真正进入实战,就想着尽快全身而退。

事情还没开始,或只是开了个头,看不到希望、太麻烦就选择退出。所以生活中的失败,一般不是发生在整个事件的结尾部分,而是在初始阶段我们选择了放弃。

你看那些学霸,做题超快。但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因为他做过才那么顺利。他们也会不断遇到难题,只是喜欢攻艰克难,不放弃,练出真本领。当然,智力因素也是他们的优势。

但我们这些学渣,临考前开始紧张,还没开卷就吓个半死,如同刚从病床上勉强站起来的弱鸡,面对一群突然破门而入的恶魔,瞬间脑袋一团浆糊,干脆直接倒回病床装死。

成功的人都是经历失败全程的人。一次完整的失败要比一次半途而废的失败好得多。

一场从头到尾扎扎实实的失败,至少可以让人知道事情的糟糕程度。比如一场全程马拉松,大众选手并不是跑完全程的。在体力不支的时候,停下来走几步是常事。遇到体能极限的撞墙期,不得不停下来调整,甚至休息。

跌跌撞撞拼到终点的人,即使没有成绩,依然好过那些在半途直接放弃的人。下一次,他就不会完全凭想象面对失败的终局,没有边界,因为自己体验过失败,可以掌控自己的反应,便是成长。

趋利避害是人性,但只要遇到困难挑战就逃避,那仅仅是动物本能。克服这种低级本能,在失败中提升战斗力,才是属于人类独有的进化。

生活丰富多彩,并不意味着全都是五花八门的成功。生活的真相是:不断从失败中走出来,用成功复制成功。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为了寻找合适的电丝材料,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做了几千次试验。对于放弃的人来说,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对于爱迪生来说,每失败一次,他离成功都近了一步。

人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对于成功的结果,可以想象;但对于失败,越经历越好,一想象,很可能会直接放弃。

让失败完整发生,全程能与,不是坏事。人生不是电子游戏,遇到难关便按下重启键,再来一局。有些发生不能回避,正是那些不完美的当下,指引我们走向可能成功的未来。

经验的积累、信心的强化、技能的提升、风险的预判都是失败隐藏的礼物。经常随性地重启,这些弥足珍贵的馈赠连同明天也会被我们一并抛弃。

虽然说,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所有的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会把希望与压力传导到考生:一定要高分,越高越好,一定要考上好大学,越名牌越好。

我们都知道,学校只是社会的模拟版。舞台是人造的,节目内容单纯、统一,不用太多的协作,每个人只需打好表演赛,足够撑起整个台面。结果好坏都有父母兜底。

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那里有更多选择,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评判标准,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做自己。

还有,高考只是一种单一测试。而社会这所大学进行的不是单一的考试,是全能。除了智商,还要考情商、财商、逆商。我想不全,于是问了一下小秘书“豆包”,她竟然说还有德商、健商、心商、灵商……

自己离高考已经过去30年了,回头一看,社会上真正成功的人,学历如何不知道,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终身学习者。他们有超强的学习热情,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从不放松学习。

刚过去的六一,多少年轻的父母忙着陪子表演节目,又到高考,多少父母比考生还紧张,全家总动员。

这一季,我们也在总动员。仟吉准备了“蒸鲜小金粽”,寓意金榜题名,一举高粽。

仟吉小金粽,在东北糯米中搭配小黄米,7:3的黄金配比完全化解粽子不易消化的问题。黄米富含钙和铁,让传统美食更好吃,更健康。

小金粽从创意到研发,从试作到量产,经历无数次失败。隔水蒸鲜,一次熟成的工艺,也是在近百次的失败中熬出来的伟大。每一粒粽子,也是经历不凡才能亮闪闪地走向前台。

就像高考,对于个人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如何应对压力,拥抱胜负,这就是躬身入局的意义。高分牛校只是一个可能的结果,有,更好。没有,它只是漫长人生的一小步,没什么大不了的。

高分好学校是能改变人生,但真正每个人要面对的,是在社会大学中考个好成绩。

愿你文昌护佑,吉星高照。记得吃个仟吉小金粽,金榜题名,一举高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