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人气象论18016
平人气象论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1.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颈脉:指颈部可见的动脉(如人迎脉,位于喉结旁)。
释义:颈部动脉搏动明显,同时伴有喘息、急促咳喘,这种情况称为“水病”(即水肿病,多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有关)。
原理:水液停聚体内,阻碍气机升降,肺气失于宣降则咳喘;水饮上逆,扰动血脉,故颈脉搏动显著。
2. “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目裹:指眼睑。卧蚕起:形容眼睑轻微浮肿,像蚕虫伏卧时的隆起状态。
释义:眼睑轻微浮肿,如同刚睡醒时的“卧蚕”状,这也是“水病”的表现。
原理:眼睑部位组织疏松,水液易在此停聚,故水肿常先见于眼睑,是水病的早期望诊特征。
3.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溺黄赤:小便颜色深黄或赤红。安卧:指患者喜静、懒动,不愿活动。
释义:小便颜色深黄赤红,同时伴有倦怠嗜卧,这种情况称为“黄疸”。
原理:黄疸多因湿热或寒湿郁阻肝胆,胆汁排泄失常,泛溢肌肤所致;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故倦怠安卧;湿热下注则小便黄赤。
4. “已食如饥者,胃疸”
已食如饥:刚吃完饭后仍感觉饥饿。胃疸:黄疸的一种,与胃部湿热有关。
释义:进食后很快又感到饥饿,称为“胃疸”。
原理:胃中湿热内蕴,消耗水谷精微加速,或胃热亢盛,腐熟水谷功能过强,故食后仍饥,是黄疸中与胃热相关的一种类型。
5. “面肿曰风”
释义:面部浮肿,称为“风肿”(多与风邪相关的水肿)。
原理: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侵袭人体上部(如头面),风邪袭表,肺气失宣,水液泛溢肌肤,故面肿先见,多见于风水(急性风水肿)。
6. “足胫肿曰水”
足胫肿:小腿和足部浮肿。
释义:小腿和足部浮肿,属于“水病”的典型表现。
原理:水液性重浊下沉,易积聚于下肢,故足胫肿是水病(尤其是阴水,如脾肾阳虚所致水肿)的常见特征。
7. “目黄者曰黄疸”
释义:眼睛发黄(白睛发黄),是黄疸的核心特征。
原理:黄疸的关键表现是“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目黄(白睛发黄)是最具特异性的体征,因胆汁外溢,循经脉上扰于目所致。
8.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手少阴脉:指寸口脉中的少阴脉(通常认为是腕部的尺脉,对应肾;或指心经的动脉)。动甚:脉搏搏动明显、滑利有力。
释义:妇女手少阴脉搏动明显滑利,提示可能怀孕。
原理:妊娠后,气血聚于胞宫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反映于脉,故少阴脉(与肾、胎孕相关)搏动显著滑利,是中医诊断妊娠的脉诊依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