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0.33 去生活
去生活
几年前读到七堇年一篇故事的开头,两个人对话,一个问那些曾一起做事的朋友去哪了,另一个答,去生活了。
当时读到“去生活了”这四个字,触动无以复加。
而今,在读过《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之后,忽然想,我也该去生活。但这“去生活”,不是以为的妥协,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是去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
七堇年这一故事开篇传达的大致是,曾同行一程的朋友,没能始终一起做着曾经喜欢的事,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妥协,迫于生计或者其他什么更不可割舍的。
可是,谁都无心去下这样一个定论。
就比方说我有无数的半途而废,博客写了几篇就没写了,故事解剖一直想重拾却一直没动静,可我依旧在写。读和写本身没有荒废,只是不断调试着更合适的方式。切磋琢磨,让生命中每个齿轮都学会咬合,所有的事一起协作运作,而不是不断的冲突和不断的救火。
“去生活了”,如果从中读出的只有对他人际遇的失落感慨,未免悲观。
去生活,也可以是去品尝生活。让脚掌贴在土地的厚重上,让前行的脚步踏实感到土壤的分量。最后其实会发现,“去生活了”,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已然的事实,即便不承认,也依旧在那的事实。
谋生,或者说赚钱,固然是“去生活了”的一项内容,不过远不止于此。人际往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找到与这个社会里的人协作的方式,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修改。比如有些人喜欢在稳定的单位完成每天的任务,另一些人则喜欢自己独立创造;有些人呼朋引伴,有些人安静探索。
人际协作的多寡深浅,都需要自己亲自去试过了,而后慢慢调整到自己适合的度数。人毕竟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必得不断辨明自己在社会中的姿态,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
在追求理想和“去生活”是对立的吗?不,反而是一种因果关系。比如写作,唯有更努力认真地生活,才能更极致地追求书写的力量。这不是在说用谋生获得的资源去供养写作,而是用生活中的感受,去滋养笔下的世界。
写作是基于感受的一种艺术。字句当然是思考的产物,但是思考源于感受。先有了感受,如同从土壤汲取养分,再有了思考的分辨和梳理,再通过文字去开花结果。
除了写作要去生活获得感受,做其他的事都是这样吧,要回到生活。人们追求理想,理想是有意义的,而这意义归根结底是生活赋予的。航天跟普通人的生活有关系吗?航天代表科技,而科技就是为了解放劳动力、探索未知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固然,很多人“去生活了”,结果没再回来,没再重拾之前放下的、曾经喜欢的事。
这是一种伤感的错失,如同良人远征,战死沙场,或者屈节投敌。可是事情总是这样的,总有些人会在异乡迷路,总有些人就此安顿。
该回来的会回来,没回来的也许感慨,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下去。
去生活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以前为了省时间“追逐理想”而不耐烦的事,会发现,其实也不是那么花时间、不是那么复杂。如果要写作,那就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去感受正在做的事,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要用语言描述,应该怎么写,着重传达一种什么感觉?
以前总是想着修辞,觉得自己的句子写出来没有新意。看着自己用字句创造的那些场景,那些极力想表达的感受,会发现的确没什么亮眼的修辞。可是,重读的时候,依旧能唤起自己想抒写的感觉,有什么东西被固定在了字里行间,那就是达到了文字的使命。
当你的感受足够珍惜敏锐,当你的表达足够迫切,你会顾不上修辞,创造出来的句段即便说不上什么特别的,仍可以足够真实。绘事后素,让修辞去追逐你要表达的感觉,而不是刻意去为了修辞而表达。
让所爱的事、所追逐的理想去寻求它在生活中最本真的表达,而不是挤压生活质量、让生活去妥协和让步。生活不会妥协和让步,就像时间一样,不会因为你珍惜它,时间就会变得更多。生活是无法被塑造的,它只是如实生活下去,悲喜的只是你自己。
“去生活了”,也可以从中读出自己选择珍惜的味道。
想起小伙伴喜欢的一句话:“你先是学习爱上了这个世界,爱上了生活,后来你风生水起。”
去生活吧,去热爱生活吧,既然生活是一种不可逃避的已然,为何不风生水起。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