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学院持钻福利部庄必凡点赞专用佛晓星辉&学院持钻福利社点赞专用专题谈天说地

《世说新语》01|华歆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2-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陌上闻花开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按照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

今天我读了“德行”类,共四十则故事。

我是这么读的:从网上找了《世说新语》及其译文,以看译文为主,然后迅速锁定了“华歆”这个人。这么多故事,有关他的就四个,这让我有了深究的愿望。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的司徒(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四个故事,有三个很明显是说华歆好的,另外一个则模棱两可。

故事一: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意思是:华歆和晚辈相处时表现得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好像朝见皇帝那样。陈元方兄弟却很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上的不同而失和。

从这个故事看,华歆是个严谨的人、讲规矩的人。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军人父亲,不苟言笑,做事一板一眼,纪律意识极强。

在这里插一句——陈元方又是谁?

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了陈元方是东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儒陈太丘之子。陈元方,与父亲和弟弟陈季方,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陈元方小时候可是神童,计划下次在完成作业时以他为主角。

言归正传。如此看来,这是两个正面人物之间的对比。

故事二: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意思是:在识见和气度方面,王朗总是推崇华歆。蜡祭时,华歆曾经把子侄召集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着这么做。有人跟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功夫,因此反而离华歆越来越远。”

故事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路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表示为难,有拒绝的意思。王朗却说:“幸好现在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行呢?”后来有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顾虑这一点呀。如今既然让他上了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急迫就抛弃他呢?”于是依旧让他在船上。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这两个故事都是拿王朗衬托华歆,从两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华歆有才,而王朗东施效颦;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触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身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会遵守。

那么王朗这个人物到底如何呢?

据《三国志》记载,王朗年少时与沛国名士刘阳交友。当初,刘阳知道汉室渐衰、曹操有雄才,害怕曹操对汉室不利,于是打算除掉曹操,但并没有成功。曹操执掌大权后,就下令搜捕刘阳的儿子(刘阳已死)。其子惶恐而窘迫,无处可逃。刘阳的亲旧虽多,但没有人敢收留他。唯有王朗毅然收留他数年,之后又数次开解曹操,从而使刘阳的儿子得到赦免。

从这个故事来看,王朗的为人是非常仗义的。

曹丕即位后,封王朗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他曾评价王朗:“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还下诏让公卿举荐独行君子。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并且称病,要让位给杨彪。曹丕于是为杨彪设置吏卒,位次三公,不许王朗逊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

王朗若无才,怎么会被曹丕和曹叡如此看重?而且他的举贤让官,更是令人敬佩。

有才华又仗义的王朗,只能怪他比较倒霉,被拿来作了衬托华歆的绿叶。

有争议的是下面这个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把它像瓦砾石块一样锄掉了,华歆却捡起来又扔了出去。两人还曾经坐在同一张座席上读书,有贵人乘车摆着仪仗从门前路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了书出门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可以做我朋友的人。”

针对这个故事,有正反两种解读。有说华歆不好的,认为他贪财、贪慕荣华;也有说华歆好的,才学深厚、志清高远的管宁,过于书生气,空有一身才学,于世于民皆无太多贡献,相比之下,入世为官的华歆,才是识实务的俊杰。

我从华歆的个人经历中找出了这么几个故事: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刘繇病卒。刘繇的旧部欲奉华歆为主。华歆鉴于自己身为人臣,遂拒绝。

——放着“主”不当,而甘为人臣,从这件事来看,华歆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之人。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华歆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朋友、亲人、旧故,并为奴仆们安家。

——华歆不收礼,接济他人,又怎么是贪财的人呢?

《世说新语》把华歆和管宁放在一起说,我认为着重点不是说华歆不好,而是更突出人物的立体性。不是高大全的好人,更有亲和力。

何况,能够让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小说,岂不是很有吸引力?

小结

三心二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延伸拓展,举一反三,从而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于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还有,在写作小说时,对比着写,能使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这是今日我学《世说新语》的一点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