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 人格心理学之五大理论
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前文指南 → 人格心理学之概述及结构
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1、G.W.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1)共同特质(强调同一文化下)
同一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个人特质
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代表个体间人格差异。包含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又是无所不在的。
②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大概5~10个)。它是决定着个体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
③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 这些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其他人很少知道。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PF 人格因素测验)
分为四个层次:
(1)共同特质、个别特质 → 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能够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相互联系而以相同的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根源
(2)根源特质 → 体质特质、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是指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
环境特质:是指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3)体质特质、环境特质 →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于一个目标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差异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指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3、大五人格理论(OCEAN)塔佩斯(现代的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麦克雷和科斯塔编制的: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表(NEO-PI-R))
O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新等特质
C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等特质
E 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A 宜人性:具有信心、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N 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等特质
4、人格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 等人(IPC人格特征量表)
在五因素模型基础上采用不同的选词原则,根据因素分析法得到了七因素模型。
包括:正情绪性、负情绪性、正效价、负效价、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二、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兰克·法利 提出 T型人格(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质):
T+型人格: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T-型人格: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性质
2、对立类型理论
(1)弗里曼和罗斯曼 提出 A型人格、B型人格
A型人格:敌意、竞争、性情急躁、过分的时间紧迫感、外向、言语举止敏捷、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缺乏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较享受生活的行为方式,性情温和、举止稳当。
(2)荣格 提出 内-外倾型人格
根据个体的内向或外向占优势,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内倾型:心理活动常指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窄、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倾型:多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情感外露、善交际、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另外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与内外倾构成8种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在此基础上研制的“MBTI”16种人格类型测试(+判断、知觉)。
3、多元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跟神经活动有很大关系,气质类型有生物基础。巴普洛夫 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依据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性格类型学说
①斯普兰格 从价值观角度出发,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②霍兰德 从人的性格、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实际型、调查型、艺术型、企业型、社会型、传统型
(3)阴阳五行说
《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三、整合理论
特质理论:强调个体间的人格差异;描述了人格的量的差异;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评定;显示了下位层面的人格差异。
类型理论:强调群体间的人格差异;描述了人格的质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显示了上位层面的人格差异。
整合理论:将这两种理论的特点综合起来,更为全面地描述了人格的结构。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PQ人格测验量表)
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型:
· 类型水平(一般因子):最上层,由特质组成
· 特质水平(群因子):由习惯反应形成
· 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因子):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
· 特殊反应水平(误差因子):日常观察到的反应
在模型建立之初,处于类型水平的一般因子有两个:内外倾和神经质
其中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它可以与内外倾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人格维度图
四、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良心、自我理想)
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它要求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它遵循 现实的原则,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
超我:位于人格的最高层,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它遵循道德原则,起着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美境界的作用。
(2)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对各种紧张性刺激时,防御机制会防止或减轻焦虑的潜意识交流。
三个特点:
①同样可作用于其他心理冲突与挫折;
②往往具有伪装或歪曲事实的特点,作用在于保护自我,防止焦虑而致疾病;
③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
压抑、投射、转移、自居(认同)、合理化、反向、升华退行、补偿、否认、曲解、固着(停滞或刻板化)
人格发展阶段:
口腔期(0~1) 肛门期(1~3)
性器期(3~6,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生殖器(青少年期)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强调自我的作用;
(2)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3)个体人格发展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目标、任务和冲突;
(4)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格发展阶段和冲突:
阶段1(0~1):信任对怀疑
阶段2(1~3):自主对羞怯
阶段3(3~6):主动对内疚
阶段4(6~12):勤奋对自卑
阶段5(12~18):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
阶段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
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自卑感与追求优越(动力)
(2)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习惯)
(3)社会兴趣(交往)
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人格是复杂多变的结构,也是层次分明、相互左右的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组成。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知觉的部分(强调自我),与个性化同步,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出的新因素,即"自我";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面,包括那些被个体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即"情结";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的,为集体所有,反映人类进化过程中演化的精神产物,即"原型"。(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身)
精神状态:内向性与外向性
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五、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核心:自我实现(个体之所以存在并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①生理的需要: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如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
②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
①这五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②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③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在人类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④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
⑤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提倡人格的自我论(人本论)
(1)重要概念:自我概念、积极性尊重、实现趋向、机体估价过程。
(2)健康人格的特征:
①开放的经验、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自我尊重、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
②积极性尊重: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需要的满足;
③机体估价过程:有机体的一切经验都是把实现趋向作为参照系来评估。
本文完
下回 —— 人格心理学之影响及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