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迷茫,因为无知而写作,有错吗?
从去年开始,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各种付费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今天这个技能培训,明天那个早起,阅读微信群。感觉好像要跟着大家一起,才可以慢慢变好。
不要跟我谈写作的乐趣
对于写作,其实我也加入了一个写作群,从4月份开始,每周一篇更新,写过读书笔记,写过自己的事,写过自己的疑惑跟困惑的问题,但是,写着写着,越来越感觉没什么东西可写了,写的东西开始也有些乱了。做到其实很简单,譬如,阅读打卡,你可以一拉到底,等个几分钟打个卡,比如早起,加入一个早起群很简单,但是,能坚持多久?坚持7天?21天?然而,所有坚持不下去的事情,到最后都是自己的问题,是呀!它们当然是,然后就是自我的埋怨与自责,不要跟我谈什么享受写作的快乐,什么想想早起的价值,有快乐那就一定有痛苦,为什么我们不聊聊痛苦呢?不是有些牛人他们也不早起吗?他们的人生照样好好的。要持续做下去,做好,真的很难。
最初写作的原因
我开始写作不是为了什么深入思考,什么训练思维,只是对于自己的朋友感到很抱歉,我是一个很有“问题”跟比较“八卦”的人,对于比较熟悉的朋友,聊着聊着就会扯得很远,扯远不是问题,但是,最糟糕的是我很喜欢“大道理”,身边有几个老朋友已经被我驯化了,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做到面无表情,曾经也有几位朋友多次地提醒,而自己发现这个毛病,是在今年的某一天,自己突然感觉怪怪的,当我们跟朋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会发现聊完之后,我对他们的了解没有增加,我竟然都在聊自己的大道理,没有听听他们最近都发生了什么,在那么宝贵的大家一起相聚的时候,我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聆听他们的机会。
所以,写作,刚开始我只是想要克制自己的这个毛病,但是,写作与跟人聊天还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写作的体验比较差,对面没人回应我,更没有表情,怎么办?自己想说的这个欲望还是在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体验不好。那我到底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说呢?只能说以前的朋友们确实是很宠我,很捧场,当我说完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过后,从他们的反馈中,确实让我感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停不下来,而最近,想起一句话:一个人越是想证明什么,他就会越去做,回想过去,自己之所以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想证明自己懂得些什么,那是不是也证明其实是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不懂的样子。
以前的那个喜欢表达的自我,其实是个不自信,渴望被关注的自我,他并不强大,他只是一直在假装很强大。
所有的事情其实也都没有错,早起没有错,阅读没有错,写作也没有做,只是,在过程中,我们还是想封装自我,我们还是在保护自我,想想早起,有多少次,闹钟响了,但是,想着,休息不好,到时候工作注意力会不足怎么办,就又睡了,当我们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跟借口。
而我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在保护一个怎样的自我,是一个怎样的自我,让我想把它装起来,让它看上去很好,最后我发现,是焦虑跟无知,我的写作体验只所以越来越不好,是因为在了解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人之后,发现自己能写的领域都有更优秀的人在写了,自己不知道该在哪个领域上写,也感觉自己可能写不出更好的文章,原来自己还认为自己有两把刷子,而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开始迷茫了,开始觉得自己原来也是一无所知,难道就这样放弃吗?
接下来该如何写作
开始写作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会想写得更好一点,所以,会去关注一些写作技巧,而在接触了其他的一些朋友们的文章,跟关注了一些写得很好的简友之后,我发现有以下几个经常被提到的点。
1.文章标题很重要,什么10+,100+标题;
2.文章中要有一些名人名言;
3.文章有一些故事会比较吸引人;
4.文章要关注读者的需求,痛点;
5.好的文章是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作为一个营销跟文案半入门的人来说,很能理解上面的话。转化为营销来说,就是找到用户画像,从而减少用户的心理抵抗,只有心里有了用户画像,你的写作就会有目标感,标题,故事,文章的需求点才更能触发你的写作对象,提高打开率,我们都只关心我们所关心的,说白了,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所以好的文章我们一看到它,就觉得它可能对我有帮助,它可能有点意思。而当一篇好的文章被更多的人关注之后,留言多了,反馈多了,它的影响力也慢慢变大了,那么,它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也会逐渐放大。
但是,这样的写作就满足了吗?还是它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然后,继续在保护那个背后的自我。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个星期之后,今天刚好抽空看了《奇葩大会》的最后一期,一个综艺节目,在那里我找到了答案。
在这个节目中,你会听到好多不一样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人的想法跟情感,而最后一期,则是让导师上去分享,很惊喜,很特别。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高晓松老师的分享。
在他的分享中,他说自己的心里就像10米深的井,而选手的故事,就像小石头,投到他的心里,不同大小,在他心里所造成的涟漪不一样,他把它们分为3类,第一类是:表达,投到他心里只是反光了一下,第二类是忘我,而能到达他内心最深10米的是最后这一类:发现自己。
其实如果做得上面那5点,真的是很厉害很优秀了,“好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那么多技能可以分享,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有在某些领域有5年或者更久的知识沉淀,我只是不想停止写作这件事,我知道如果体验越来越差,自己会找借口,然后慢慢的,就不会去做了。
放弃,我已经做过无数次,我想要有一次坚持。
写作这件小事,真的需要如此做吗?
或许,有很多人很奇怪,不就是写作吗?怎么想那么多,不好意思,我就是这样一个有“问题”的人,而且对体验要求很点高的人。
如何来理解高晓松老师所说的深深打动他的最后一类:发现自己呢?后来,发现通过回顾《奇葩说》这个节目,好像可以找到答案。
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奇葩说》这样的一个综艺节目呢?那几个熟悉的辩手,甜甜,思达,肖骁,当他们站在舞台,开始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无数次的被他们的语言所打动,无数次的被他们的表情动作所击倒。
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你也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肖骁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刚开始只是把参加《奇葩说》,当做一件刚好可以做的事情,没什么,我们人生中也同样有着无数这样的事情,看着他们的一路过来,给我最深的感触是迎接挑战,让舞台成就自己,也让自己成就舞台。
很多人都曾提到享受正在做的事情,那种享受其实应该是挑战成功,你肯定是战胜了某一个方面的自己,或者这件事情的某一个体验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清自己,或者得到更多的肯定。你才享受的,否则那是后悔,那是痛苦。所以,想享受事情,你必须要先发起挑战。
再回到高晓松老师的那3大类,并不是发起挑战就可以了,有些人只是过眼烟云,有些人只是很好的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而有些人他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可能性,看到自己曾经期待的那个样子,或是曾经的那个自己。那到底我们是活成自己,比较好呢?还是活成别人?
其实,大家想听到的是下面这句话:
我活成了不一样的自己,也活成了不一样的你。
那么怎么做?我还没有答案,但是,首先,肯定肯定是先接受,先看到,先选择,然后是看到舞台,发起挑战;很多事不一样要去参加节目,才能感受到自己在一个舞台上,你要在脑海里想象一个舞台,你要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掌控感,要逼着自己硬着头皮去发起挑战,发起挑战是必须的,否则没有成长,没有结果,也就找不到任何的成功体验,更谈不上享受。任何说享受舞台,享受当下的人,我相信享受的背后是无数体察不到的苦,而这些苦,是他们发出的挑战,无论成功失败。
写作的舞台
虽然我从解决吐槽观点,到如今想有更好的体验,而更好的体验需要我把写作当作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件事,只有你看到舞台,它才会是你的舞台。然后发起挑战,可以挑战写作字数,可以挑战阅读量,但是,我想挑战自己的各种观点,挑战自己的知识边界,看一下对于同一个问题,自己到底能给出多少个不同方面的解答,这就是我未来的写作。
当然,在写作上,自己其实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是不可能会去《奇葩说》的,那是我做不到的事,但是写作我可以做到,所以,我想写着写着,会不会某一天自己的某些话进入到某些人的心里,陪伴着他们,可以不需要一下子成为一本书,但是,可以慢慢来。
很少写3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来3000字是长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