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毒的“爱”,就不必再传承
1
我都是为你好。
生活在中国式家庭中,你一定经常听到这句话——它让我们无可奈何,无从辩驳,却又带来满满的愤懑;它只有短短六个字,却时常能够造成成吨的伤害,让人透不过气来却还要默默承受。
小时候,当我们想顺应天性好好玩耍时,他们会时时提醒那做不完的功课和学不完的各种兴趣班,同时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我都是为你好。
长大了,当我们遇到真心相爱的人想与子偕老,然而这个人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时,他们会突然蹦出无穷多的理由来反对,同时还浑似受了伤害一般向我们倾诉:我都是为你好。
呵呵,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父母长辈在你面前说起这句话时的表情?你的父母是哪一款?苦口婆心,还是疾言厉色?你呢?是左耳进右耳出并不当回事,还是满心烦躁生气顶嘴?
没有控诉谁的意思,更不是为了宣泄而吐槽,只是作为一个“受害者”,觉得很有必要理性思考一番,并且秉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不使自己成为新的“施害者”。
2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觉得这简直是放屁。这样一句是非不分的话,让那些抛弃、虐待(包括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孩子或对孩子不尽责任的人,都恍如找到了灵魂的避难所。看,反正父母都是对的,我想怎么浪都行。
但现实生活中,抛弃和虐待毕竟不是大多数,这句话发生的语境,更多的就在一个个普通家庭中,被那些用洪荒之力爱着孩子的家长时常提起,和“我都是为你好”合二为一,成为种种不合理行为的挡箭牌。
于是原本应该健康、纯粹的亲子关系,总被异化成期待与失望、控制与反控制、压迫与反压迫的畸形对立,直到双方都精疲力竭伤痕累累,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这样的例子多到不胜枚举,喜欢看电影的不妨参考《钢琴教师》和《黑天鹅》,爱读书的可以看看最近大热的《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终此一生,也无法摆脱他人的期待,更别提找到真正的自己。更可怕的是,当时间点一到,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新一轮的畸形对立很可能又再度转动起它恐怖的轮盘。
3
近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颇多,很多人也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其对个人性格以及日后组建新家庭的影响上。你的父母是什么人,你就成为什么人。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毕竟,我们人生的前半部分都在父母的荫蔽中度过,健康快乐的家庭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而阴郁暴戾的家庭走出来的人,虽然不能说百分百,但大多数的确受到性格问题困扰。
突然想起《天龙八部》里段王爷的几个女儿来。多情的老段处处留情又留种,唯独不给女儿留下父爱和家庭。于是女孩们在各自母亲的影响下成长——霸气又专制的王夫人养育出内向、优柔寡断的王语嫣;刚烈倔强的秦红棉养育出敢爱敢恨、外冷内热的木婉清;圆滑的甘宝宝教出了活泼可爱也最懂得变通的钟灵;小镜湖畔的阮星竹娇媚而调皮,两个女儿一个继承其温柔多情,一个则出落得乖戾阴狠。好在马夫人康敏没有为段王爷诞下一儿半女,如若有,我毫不怀疑那又会是一个自负狭隘、水性杨花之人。
扯得有些远了,说了半天,其实也不过是想证明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如烙印般伴随我们一生一世。
4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世俗的眼中可能更为恶劣,因为它是一个单亲结构。我的父亲在我懂事后只给我留下颓废酒鬼的背影,而原本就脾气不好的母亲则在失败的婚姻中变得戾气深重,而不得不背负的责任更使她平添几分刚毅,逐渐养成我无法去质疑和推翻的“女王”性格。
我从来都知道母亲对我深重的爱和期待,也总是尽我所能的去回报这份期待。然而当她一意孤行的质疑、嘲讽、影响我现在的婚姻和家庭时,我心中的愤懑实在无法相信她所谓的“都是为你好”。回想起来,我的母亲犯了和很多其它父母一样的错——总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虽懂得教育的重要,却唯独忽略我们作为个体最需要获得的东西,那就是尊重。
前阵子郭德纲和曹云金的互掐搞得满城风雨,众多事后文章里,最喜欢六神磊磊的那篇。他说中国文化里有个大毛病,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上特别不爱讲底线,而热衷讲上线。他这话固然是针对师徒关系,但我觉得在亲子关系上也是一样,而这个底线,就是最简单的理解和尊重。
如今我也初为人母,如果问我最想怎么教育孩子,说真的还没有完全想好,唯独有一点我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不给孩子“有毒的爱”,不用“都是为你好”绑架他,更不用父母权威强迫他。留一点距离和呼吸空间,很多剑拔弩张也就变成了理性共存,我好,他也好。
这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