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刘琳坚持第1291天分享(2020/11/7)
SFBT认为,当事人之所以会来咨询,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更好。
更好,可能是想去追求他们想要但尚未达到的境界,或是想要停止他们现在正在做的某些事情。而且当事人提出他的问题时,也正代表着他现在的关注和在乎,或者也反映了当事人是想要有所改变之处,不然他根本没有必要提及该问题,而这些关注、在乎和想要改变之处既是目标。
虽然,有的时候当事人对问题的描述不见得包含了当事人想要的改变。不过,当一个人在描述问题时,一定有一解决之道存在,或者至少本人一定知道如何判定问题不复存在的标准。
因而SFBT相信,当事人知道自己何时需要协助,便相对地能够知道,什么是可以停止晤谈的时机与讯号。而有趣之处即是,往往在咨询师了解当事人目标的同时,也会相对地了解了当事人的问题。
“有问题一定有目标,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不少当事人来谈,不是因为他有问题,而是因为他有目标。
例如面对人际关系差的青少年当事人,若问他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时,就会拥有改善后的人际关系,当事人可能会说:有自信以及能表达自己。那么如何增加自信与表达自己的过去成功有效方法以及各种可能性的尝试,都可以成为咨询继续努力的可能方向。而此目标的追求与达成,并不一定需要关乎其人际关系不佳的原因与经验。
讨论解决之道,有时会比谈论问题更为容易进行,不少当事人常能够先定义出他的解决之道而非问题,或者在发现解决之道后,会再回头去修正他原先定义的问题。
例如因为想要争取如何调高薪资而来谈的当事人,发现需要先改善自己对公司的归属感才更易投入工作,一回头才发现自己原先以为的公司制度的问题并不是重点,解决知道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所以当事人经由咨询对话所形塑出来的目标,很可能于一开始来找咨询师的缘由不尽相同,当事人在从问题抱怨转成所欲目标时,往往会看到当事人的期待与问题,不见得有直接的关联,所以问题与目标之间可能有其关联性也可能没有,但是目标应大大重要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