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回到家国的日子(七十)

2020-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倚然君

      算起来在sunnybank英语班读书还不到两个学期,累积起来也不过100个学时多点,但初到异国他乡的同胞相认,同窗之情,虽过去八个年头,却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家同住Pakinson的长沙老丁夫妇、厦门的凤玲女士,我们时常相约前往学校,走一段路,再坐一段车 ,总有摆不玩的龙门阵。还记得老丁聊到他初到北欧大使馆报到经历,接到通知,手持机票,身无半文,外语不会,傻里吧唧就上了飞机。见空姐发送饮料,以为要付钱没敢吭声,到了饭点饥肠咕噜,也不好意思主动要餐。后来中转飞机时,听华人旅客说机上所吃所喝全都免费时,心中的懊悔呀简直不摆了……每次这般话题呀,总要让我们笑上好几天。过去对香港、台湾同胞的认知仅限于书本 ,班里两位台湾来的同学,一位年近七旬老吴,早年留学日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台湾的参议员;一位网名乌兹罗的同学 ,来自台湾桃园、曾任职警察。在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中,了解到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福利待遇的异同,也是长了不少见识。来自广州的吕大哥,是烈士遗孤,有越南华侨身份,回国后文革前大学生,曾在大庆油田工作过数十年。来自山东济南铁路局,曾任职行车调度的李峰,言语不多、踏实稳重,一接触就感觉舒服。还有来自山东济南李纯夫妇、老姜大哥、来自成都的汤弟兄、来自广州的黄大姐、来自大连的秀英大姐、来自上海的德华夫妇、xiaoping大姐、李桂珍夫妇、来自北京的贾大姐、来自青岛的赵大姐、来自辽宁沈阳的Helen女士、云飞夫妇、来自成都的黄大姐、来自广西南宁的翠娇夫妇、来自郑州的吕华女士、来自西安的曼华大姐、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王女士……虽然经历不同、来路各异,但共同之处是都为儿女而来,都会说顺溜的中国话,学英语都结结巴巴。为人处世都体贴周到,举手投足散发出来的知性良善,都能触动到内心里。

        我和老伴是八年前,澳洲春夏之交入的学,次年夏末秋初因外孙女儿即将出世,暂时终止学业。后来李峰同学组建了当期微信同学群,也组织过好几次同学聚会。虽现在见面次数越来越少,内心里对同学那份情感却一直很珍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