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阴阳离合第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𩅞𩅞,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六节藏象第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十二藏相使第十九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五藏举痛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阳明脉解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长刺节第二十二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骨髓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