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面看人生
故事里面看人生
——来自于《海上钢琴师》的领悟
You're never really done as long as you have a good story and some one to tell it to.
(故事在,听众在,意义与价值便存在。)
——题记
有故事,人生才有意义,因为故事能够丰富人生的内涵;有听众,生命才有价值,因为听众见证了生命的存在。 “You're never really done as long as you have a good story and some one to tell it to.”电影《海上钢琴师》里多次出现的这句话,不仅是主人公传奇经历的说明,也在某种层面上暗示了电影本身的叙事层次——多层故事表述。
《海上钢琴师》有三重故事内核,每一层都是一个精彩的讲述,都能够让人品味到不一样的人生内涵,带给人关于生命的各维度思考。
首先,影片中最吸引人们的是主人公1900的故事。因而,影片又被译名为《1900的传奇》。这是一个关于天才的奇特经历。被抛弃在游轮“弗吉尼亚号”一等舱钢琴上的小娃仿佛受了某种神谕,天生便存有钢琴才华。被黑人炉工丹尼收留后,虽然童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巨轮的舱底,但他的生活不乏宠爱与关怀。单瞧瞧他的名字吧,“丹尼·布德曼·TD柠檬·1900”,从姓到中间名再到名,意大利人通常姓名中应有的成分一个都没有少,老丹尼和那些底层的炉工们在轰隆隆的艰辛的工作环境里,用他们的善意与智慧为一个意外出现的小娃儿隆重地演奏了生命的第一乐章。船上的厨师、医生,乃至于船长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1900的成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打开通向一等舱音乐厅的那扇门,也许是隔着玻璃的舞会与演奏唤醒了他潜伏的音乐才华。于是,在老丹尼不幸离世后,在船长试图把他送上岸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而失败后,他坐在了“弗吉尼亚号”游轮的钢琴前,开始了为期一生的演奏,直至战中,游轮改为“医疗船”,直至战后,这艘破船要被爆破。1900完成了出生于斯、盛放于斯、毁灭于斯的人生经历,带给观众一个让人唏嘘赞叹惊奇不已的传奇盛宴。
其次,影片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故事,那就是叙述者麦克斯·托尼的故事。作为1900故事的讲述者,托尼本身就是一个奇特的经历,他拥有很好的故事素材。1927年,24岁的托尼以一名出色的小号手的身份登上了“弗吉尼亚号”游轮,风浪颠簸夜奇遇了1900,6年的海上生涯他与1900共同演奏、倾心交谈。1933年,托尼离开“弗吉尼亚号”求取自己的生活,也自此与1900失联。战后,要卖掉小号以求生存的托尼偶然间得知曾经的游轮要被炸毁,想起以游轮为生存土壤的1900,托尼便展开一场试图找到1900并劝他下船的艰辛拯救。1900终于找到,但托尼最终没能劝说成功,伤心流泪的托尼独自离开游轮,孤独地走向自己的下一段人生旅程。托尼最懂得故事的价值与意义,也最深味故事当事者的崇高与悲伤。
《海上钢琴师》中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是影片的第三个故事——一个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农民漂流到美国开鱼店谋生的故事。遭遇不幸变故前,对他而言,全世界就只在他的农地里,他从没去过城里的大街。但是,妻子的私奔、五个孩子的病逝,尤其是小女儿的存活,激发了他要与厄运搏斗的决心,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手风琴开启了漫无目的的各地旅行。在漂泊中,在一个山丘上,他得到了大海声音的呼唤与启示,明白了“生命是无限的”,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一切重新始。他也真的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在纽约莫特街27号,原先的农夫开了家鱼店,等待着小女儿的到来。几年后,当小女儿也乘着“弗吉尼亚号”前往美国的时候,农夫的鱼店应该经营的颇有声色了吧。这是一个浴火重生的故事,给人以振奋和希望。
一、 困境与重生
每个人都会遇到某个阶段的困境,虽然困境各不相同,但处境总是大同小异,只是,要明白,决定着未来走向的是心境。
“原谅我不请自来,你的音乐太有魅力了。”来自意大利北部的农夫也是在音乐的召唤下,来与1900相见的。然而,他似乎又不仅仅是为音乐而来,也许他在寻见1900之前也曾听说过1900的传闻,就像托尼在与1900交谈中曾经提到过的那样,听人们说便可知道1900不单钢琴弹得极好,他的经历与遭遇更是异样传奇,他是位被遗弃的孩子,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虽然琴弹得极好,却始终没能到陆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外人看来,1900令人羡慕又让人同情。而让人同情的1900似乎就存活在一个巨大的困境中。
农夫也是个有故事有困境的人,他固守农田,安稳地生活,但突然间妻子跟牧师私奔,五个孩子都被热病夺取了生命,幸亏小女儿的存活,让他免于孤独一人,并且激发了他要与厄运搏斗的勇气。“然后有一天,当我经过一个未知的城市时,我来到一个山丘上,接着,我看到了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的事物——大海。那之前我从未见过海,突然一见宛如遭到雷击,因为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强有力的声音,它不断地喊叫——你,你这没脑子的,生命是无限的。我从没这样想过,但这时在我脑海中了革命性的想法。因此,我才突然决定要改变我的生活,重新开始。”
昏暗的光线,狭窄的空间,轻扣的琴音,幽幽的倾诉,凝神的谛听……影片里这一情节的设置怎么都让我觉得这位农夫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夫,他似乎带着神的旨谕前来晓告1900,走出去吧,走下船你便可以开启自己的崭新旅程。1900若有所思,但他终于放弃。直至几年后,农夫的女儿来到“弗吉尼亚号”上,她用自己的清新纯粹唤起1900情感的涟漪,甲板上,大雨中,农夫的女儿不经意的话语似乎又一次提醒1900记起那个曾用手风琴与自己短暂合奏过的人,记起那个“重新开始”的警谕。农夫是真的重新开始了,小女儿临别时明白地说过,“你可以来看我们,我们住在莫特街27号,我父亲开了家鱼店。”
“每天呆在这里,会把这里当成是全世界,不再追寻,不再拥有,你得走出去。”这是《天堂电影院》里放映师艾弗特对多多说过的话,当时多多正处于失恋的困境中。于是多多离开家乡,开始了闯荡。多多也可以说是被逼出走,他走向了属于它生命里的另一番天地。农夫也是这样。如果,成功可以用且只能用“功成名就”来定义的话,多多成功了。农夫也算是成功了,他由漂泊流离到立足纽约街头,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假如,摆脱了先前的境遇与挣扎算得上一种重生的话,多多与农夫也算是得到了重生,他们实实在在地给1900作了很好的榜样。
不要纠结在眼前的困境中,迈出一步,开始的时候困难,紧接着可能就自然而然了。也许,在实实在在地闯荡中,在日益拓宽的空间内,在不断增多的人事间,你慢慢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自身的强大。
二、自由与坚守
自由是什么?是不停地向外求取还是稳稳地自我坚守?
当自由女神像高举火炬出现在雾气蒙蒙的海湾,当象征着自由平等的都市在拐角处召唤,当一声“America”的高呼引发众人狂欢,我只在1900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自由。1900让我认识到,自由是颠簸船上的闲庭信步;自由是钢琴前的手指飞舞;自由是随性而发的乐曲创作;自由是力摒诱惑对初心的守护。也许自由真的不是外界空间的无限拓展,而只是来自于心灵的从容与淡定。
你更喜欢哪种状态下的1900?是无忧无虑弹琴、对外界毫不在意的1900,还是开始纠结是否下船、能否下船的1900?我喜欢前者的状态。那时的1900没有外界的诱惑、没有规则的束缚。也许是受老丹尼的影响,自从他(老丹尼)在轮船底舱对着船长大喊过一声“去他的法律”之后,1900短暂的一生里似乎就在多次重复这种自由的呐喊——
“去他的规则”!这是8岁的1900满脸油垢地坐在钢琴前要开始他一生的演奏前的宣言。你瞧,1900又打破了常规的普通演奏,开始了自由抒发,指挥先是不满,接着便也沉浸到乐曲的曼妙之中。人们更是在1900飞动的乐音中自由摇摆,尽享音乐的快乐与欢喜。
乐曲谱写若能随心而发又可和谐共鸣,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之境?演奏中,1900能够准确地读出每一个游客的心理与表情,而他手指下流淌的乐音又能恰到好处地为每一个人物做出诠释与说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去他的爵士”!这是决斗赢了莫顿之后,目送莫顿下船时,1900说的一句话。他能够用10多种爵士进行演奏却不自知,更无自我矜耀,应该说,1900是真正体现了爵士乐“自由发挥”精神的第一人。这种“自由发挥”没有外在的限制与束缚,纯粹流淌于内心,是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与好奇、对美的欣赏与向往。一直都觉得,1900单纯像个婴儿,纯粹得像块璞玉。他始终以婴儿般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遭,包括对船上各色人等的“阅读”,包括对农夫女儿的发现与爱慕。
“去他的爵士”,否定的不是爵士乐本身,而是莫顿所张扬的借着“爵士”邀取名利丧失“自由发挥”精神的俗世玷污。
“去他的战争”!这是托尼在战争中在艰难生存时想念着1900、替1900发出的愤怒而又轻蔑的诅咒。然而,这毕竟不是1900的诅咒。1900出生于世纪接替的交点,四十多年的短暂生涯却历经两场世界大战。那么,在战争中,他在做些什么呢?
——演奏音乐。
——即使战争时?即使不再有人跳舞?即使炸弹从天而降?
——音乐能让他们好过些。我是说那些伤兵。音乐能让他们从容地前往另一个世界。有音乐相伴,他们有时甚至不在乎那“旅程”。我陪着他们到人生的终点。我一直都在弹琴,直到这艘船被拖到这儿。
我能想象得到,当游轮被改造成“医疗船”,当1900的目光穿梭在伤员身上,他微锁着的眉头流溢出天生的乐观与悲悯情怀。是的,1900有着天然的乐观。躺在钢琴架上的时候,在一个标有“TD柠檬”的纸箱里咿呀的时候,小小的1900似乎就带着天然的使命,要乐观地存活着。老丹尼的爱笑更会给1900以影响:生命本已艰难,为什么不开心快乐地生活呢?所以,1900用音乐减轻伤员的痛苦,用音乐陪伴伤员,用音乐为他们送上最后的慰藉。
“去他的战争”,不单是1900的心声、托尼的诅咒,更是卷在世界政治浪潮里身不由己的世人对自身权利与自由的维护。这是理想的呐喊,也是理想遭遇现实的无奈而痛苦的申诉。
“去他的上岸”!这是我在走进1900之后,要替1900发出的最后声明。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心灵自由、艺术追求更是这样。若要想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自由,那就要以“舍弃”作为代价,舍弃尘世的喧闹、舍弃名利的诱惑、舍弃物质的享受。舍弃了才能屏气凝神地坚守在心灵的家园,行走于自由的乐土。
“琴键是有限的,但你却是无限的。有限的琴键可供你创造无限的音乐。我喜欢这样,那是我能接受的生活方式。”
1900拒绝下船不是畏惧未知的世界,也不是畏惧未来的不确定。尽管他说过,阻止他下船脚步的是无限延伸的城市,是看不见的世界的尽头。而我认为1900要拒绝的是,在那无尽的世界里存在着的太多选择与诱惑。面对着较早的“下船启蒙”,1900不是明确的说过“我认为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问为什么。冬天来临时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永不厌倦地旅行。总是在追寻四季如春的远方。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吗?
自由需要专注,不可太多的旁骛,不可在众多抉择中浪费生命与人生。“我在这艘船上出生,这世界在我身边不断更替变化,但每次也只有两千人。这船上有希望。但从不超过首尾之间。在有限的钢琴上,你能自得其乐。我学会这样的生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诗句可诠释1900的选择,摒弃喧嚣与躁动,独自坚守着内心对音乐独特的感受,从而攀向孤独但自由的精神高峰。行走在向往自由之境的路上,千万别忘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孤独恰恰是一个人的狂欢与自由。影片中,一船上的狂欢都抵不过1900独自的沉思带给人的震撼与启蒙。
当然,1900对自由的认识与坚守并非一开始就那样决然而坚定。他也是在挣扎中慢慢走向成熟与守护。或许可以说,1900的精神世界里经历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后又走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自我跨越与征服。
三、讲述与拯救
“至今,我仍会自问,当时,抛下他的浮动的城市是否正确。我不光是指那份工作,事实上,像他这样的朋友,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再也不会遇到了。若你只是想免于海上颠簸之苦,若你只是想要脚踏实地,那你可能永远不能再听到那原本近在身边的天籁。但,就如他曾说过的,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好听众,你就永远不会完。问题是,根本没有人相信我说的故事。”
《海上钢琴师》开篇就是托尼的自述,1900的故事也要从此开讲。那么请问,听了托尼的讲述后,你相信他说的故事吗?托尼说过“根本没有人相信我说的故事”。然而,我们不单信了,而且信得很实在,很真诚。我们为1900惋惜,我们替他寻找不上岸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要指责他的胆怯与懦弱了……我们在托尼的讲述中勾勒着自己心目中的1900,我们在本真的美好期盼下呼唤着1900的出现,渴盼着他能够走下船,踏上陆地,过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然而,我们唯独忘记了,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要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的,他们必须在海上、在颠簸之中谱写迷人的天籁,以启发世人开悟大众。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给听众的是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而这思想的力量“往往是在思想者本人远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这个反应迟钝的世界所感知。抑郁而亡的孔子是这样,受难命终的耶稣也是这样。”(《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海子诗歌》中国知网)卧轨的海子是这样,殉船的1900也是这样。随着1900悬空轻扣的手指,一声爆炸振聋发聩,以致于以后每每想到1900,我的心中都会隐隐作痛,这种疼痛能叫我更好的思考人生,更深入地自我唤醒。是啊,你要的是什么?现世中的热闹与喧嚣还是心灵与精神的最大自由?
托尼千方百计地拖延施工人员爆破船只,他把当卖小号的钱全部塞给爆破工作人员,就是为了要找到1900,他深信1900就在船上,他决心要找到他带他走下船,走向现实世界。这是一场真实的拯救,甚至是有些绝望的拯救。可是,就在这拒绝拯救的过程里,在这让人伤感的绝望中,1900用自身的行为开启着大众,拯救着世人。
自由女神像的基座上镌刻着这样几句话:“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这是现实世界的召唤与追求。
《海上钢琴师》的剧终屏幕上也可以漂浮着这样的字句:“让那些渴望精神自由而又不舍尘世喧嚣的灵魂再坚毅些吧,勇敢无畏地演奏流淌于灵魂的音乐,放飞心灵深处属于自己的歌声。”这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呼唤与起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