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文学简友广场北清文学社

北行漫笔

2025-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月芳

咸阳北部的丘陵沟壑间,我循着历史的脉络游走。旬邑、彬州、淳化、永寿、长武——五个浸透黄土的文化坐标,在旬月间次第展开画卷。这不仅是一场地理位移,更像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触摸这片土地跳动的文化脉搏。

旬邑石门山堪称蜕变的样本。记忆里那个荒芜的工地已成过去:残垣断壁间散落的建材与掘出的土坑,曾是它最初的模样。如今立于山门,但见仿秦式门阙耸峙,文化广场上的雕塑群静默伫立。博物馆内光影流转间,扶苏庙的鎏金铜像诉说着秦风汉韵,石门爷传说馆的皮影在纱幕后流转。最令人惊叹的是马刨泉边的人工湖,粼粼波光里倒映着游乐场的彩色设施,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解。一票通行的智慧化管理,让游客可从五个入口自由进出,在望都石烽火台与秦兵站遗址间自如穿梭。

这种蜕变在彬州大佛寺石窟尤为显著。昔日随意攀爬的佛龛前,如今立着智能语音导览牌;曾经野草蔓生的停车场,已扩建为生态车位区。游客中心内,AR技术正将窟内造像投射于空中,游客轻触屏幕便可看到北魏工匠凿石时的场景还原。这种将数字科技与传统遗迹融合的尝试,让千年石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变化的不仅是景观形态,更有管理体系的革新。在唐家大院,红外安防系统与人工巡逻组成双重防护网;爷台山遗址虽因施工暂闭卫生间,但安保人员的迅速响应消解了游客的不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淳化爷台山设立的"红色讲解员"制度,当地退伍军人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1945年那场著名战役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

文化场馆的旅游化转型更显深意。旬邑张俊彪文学馆内,作家捐赠的手稿手迹与多媒体装置构成沉浸式体验空间,长武昭仁寺博物馆将唐代碑刻与3D打印技术结合,让"昭仁寺之碑"的笔画细节纤毫毕现。这些场馆如同文化解码器,将地域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语言。五日的行程中,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转角:永寿金盘城的古戏台飞檐下,偶遇民间艺人正在排演弦板腔;亭口驿的汉代烽火台的土堆上,灌木与野花相互缠绕,把黄土遮盖的严严实实,想象着时光的久远,汉将骑在剽悍的骏马,威风凛凛,一副大战在即的状态,把思绪拉到久远的战事之中。紧挨唐代驿站遗址,是长武革命历史展览馆,登上巍峨的城墙,彬州市区尽收眼底,这是多么有利的地形,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青龙山道观里的生命长廊,柏树的清香,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周边大片苹果园,果树上挂满了纸袋。静态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都在焕发出人间烟火气。

渭北高原的黄土层里,叠压着周秦汉唐的岁月。当我们在石门山博物馆触摸青铜器上的铜绿,在爷台山眺望层峦叠嶂,在张俊彪文学馆细读书法手迹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没有终结,正如那些仍在发掘中的遗址、不断更新的文化展陈,永远向未来敞开着想象的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