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写“议论文”那就算了吧
从开始学写议论文起,爱迪生等科学家也好,成吉思汗等伟业者也罢,就总是被我们从时间的间隙拽出来,上下打量,然后忙不迭的提炼出“坚持不懈”、“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美好品德”之类重复过百遍的词语,又使劲一推把他们推回历史的洪流,在下次写文前绝不再打扰。
高中时候写议论文、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翻着教案、一本正经的给我们说模版:“你们不会写,就按这个格式,不能得高分,至少也不会低。”于是同学们赶紧拿出笔记本,抄下这得分秘籍,语文老师看到大家勤奋的样子,感到安慰似的笑着点点头:“对,赶紧抄下来。”
所谓议论文模版,就是开头一段说论点,后边三段分论点,最后结尾再总结一次论点,称之为“总-分-总”,在三段分论点里,开头也先说论点,此之为结构明朗、思维清晰。
“你怎么不动笔?”语文老师看见我的笔躺在桌上一动不动,眼睛就无聊的盯着同桌发呆,着急的问我原由。
“老师,你这八股文一样的格式,我记住了。”年少的我,对于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真是提不起一点兴趣。
老师显然很惊讶于我的回答:“诶~怎么是八股文呢,这是为了让你们在高考上拿高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等会忘了怎么办?”
恍惚间,我好像看到语文老师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长袍,腰间挂着个书袋子,手上捧着本古书,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的也听不清在说什么。
“老师,我觉得我以后不会写这样的议论文。”我坦诚地说,不管我以后会有怎样的工作,除了语文老师,我想这套模版我都用不上。
“那你想写什么?”语文老师倒也不生气。
我想了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想写的时候就不勉强。反正勉强写的也写不好。”
老师没再给我解释,看我的眼神好像看一个神经病,他摇了摇头回到了讲台,开始给大家讲论据,大意是每个分论点后写三个小论据对小论点进行论证。
“你这样写了,还怕高考分低吗?”
于是全班人都心满意足的微笑回应,仿佛想到了高分上榜的情形。
我从始至终呆若木鸡,心思早飘到了九霄云外。“中午吃啥菜啊?”“晚上我妈知不知道我想吃老干妈炒肉丝啊?”
也是我生来反骨,对所有要给我画圈的行为都十分排斥,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我就要喜欢它,爱它,接近它,我认为错的就是错的,我就要远离它,别让它惊了我的心情。
在我想象中的议论文,不光是为了议论而议论,更是写作者为了某种情感的抒发,为了实际目的而议论,而不是为了得分。
我从来不曾否认高考是如今中国最合适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它拥有最广泛的公平,也因此掩盖最独特的光芒。
高中时候的作文都会写出“题材不限、立意自选”之类的话,然而当我冥思苦想、翻肠刮肚,脑子里的脑细胞一片阵亡,写出一篇让自己无比满意的作文交上去的时候,从来没超过“48”,满分60的作文这个分数就属于个良好。然而当我用二十分钟根据老师的“模版”快速写好一篇议论文时,总能得“52”分以上,也就算上高分作文了。这个发现让我非常生气,我认为老师在和我较劲,按着我的头要让我屈服,其实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未免太过幼稚,可当时的我确横下一条心,执着的在“48分以下”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语文老师就老喊我去谈话,要我按照他说的来写,我则努力说服他开放思维。既然是议论文,目的就是要讲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么纯粹的堆砌名人名事,不加分析,没有自己思维的“议论文”又有什么意义?
就比如我们从小写到大的“爱迪生发明灯泡”,至今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个坚持法,他活在哪个年代?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有没有家人有没有朋友?他的性格是高冷傲娇还是温和亲切?我一无所知。就知道在论文题目和“失败”相关的时候把他请上台来,写出一句“众所周知,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发明出来了灯泡。”也就是全部了。如果我是个读者、谁给我这么一句话要我领悟些精神,估计头顶的乌鸦能排成一字型飞过。还不如给我说我同桌扔瓜子起来用嘴接,尝试无数次,地上全是瓜子,最终终于成功接到可能更让我感悟“失败是成功的妈妈”。
再说爱迪生老人家给我们“努力”这个话题留下的名言:“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当时我就在想,那有些人没那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不就永远成功不了?怎么大家都这么乐观于那百分之九十九呢?然后后来就知道,人确实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有时候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重要。”知道这之后,爱迪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就高大生动了起来,终于有句接地气到我能理解的话了。
其实如今再想起那些当初耳熟能详的案例,可以脱口而出的并没有几个,大概是由于当初翻来覆去说的太多,好像一件穿的过旧的衣服,后来不流行了,便束之高阁,忘于脑后。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学生们写作不再为了“实践”,而是为了“理论”。不谈政治,不说宗教,本是学生们最应该关心的现实话题,确都被列为“敏感话题”,不能在正式的考试中出现,不能在正规的作文比赛里出现。思想道德成为最高的话题导向,大家踩着云朵学习飞翔。
总有人感叹如今的文学作品,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之作,鲜有能触动心灵的作品,文字被当成商品贩卖,迎合低俗趣味。从源头来说,我们这一代少年,从十五岁起写议论文,许多人却在谈论起时事政治时感到语塞,考试要考实事时也都靠临时抱佛脚的背诵突击。
虽然我议论文写的一塌糊涂,但也知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一篇文章,要么可以给读者以心灵的启发,要么有现实的意义。政治和宗教如若成为“议论文”不可触碰的雷区,那“议论文”也将永远站在那象牙塔顶端,不食人间烟火。
反正没有意义的事情,就别费墨水了,写点让自己高兴的又有什么不对。低分换高兴,也还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