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因为内在小孩没玩够
01
“每个拖延的人,内心都有一个没玩够的小孩。”
无意中刷到这句话,我可太喜欢了,心里瞬间涌出大量的感受,头脑里也不断冒出各种相关的想法。
按道理来说,我应该会特别迫不及待地把它记录下来,写成文章。
但是,写这篇日签之前,我却在拖延……
这很有意思,所以我决定带着觉察,继续拖延一下,感受这里面是什么情况。
02
这句话就像激活了一副“照妖眼镜”,当我拖延的时候,似乎能看到内在小孩在想方设法寻找各种缝隙,争取多一点点玩的时间,哪怕这个“玩”本身是很无聊的事情。
而缝隙,往往出现在强迫自己做某件事之后。
可能是早上闹钟响起,明明不想起床,还是强迫自己起来洗漱,以免上班迟到;
可能是明明在此刻很想看剧,但是想着今天还有好几个待办没完成,逼着自己开始工作;
可能是明明想要下楼散个步,但是手头上的事情还没做完,告诉自己先做完再去。
而对我来说,今天的拖延,很可能是因为昨晚明明想看剧,最后还是让自己看了一节课。
虽然学习本身也是我喜欢的事情,但那个当下其实我更想看剧,只是因为当天定下的任务没完成,才半推半哄地让自己打开了课程。
内在小孩的玩心,感觉就像是弹力球一样,前面你用多大力气把它按下,后面它就会以多大力气反弹回来。
03
早上既然在拖延,我就顺着这个拖延的劲儿,多刷几篇文章,发现了黄仕明老师也提到这句话。
他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来不及长大,被迫长大的孩子。那个来不及长大的自己,被压抑在身体的地下室里。”
让我特别有触动的是,他说在自己拥有这么多资源的时候,内在小孩终于可以出来了,可以去体验那些,曾经不被允许的“玩”,不需要因为玩而羞愧了。
而这些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意识到他的存在,并且主动跟他联结,允许他放开了玩。
从过去的排斥、对抗他,变成邀请他、拥抱他、陪伴他,甚至让他参与到工作之中。
正巧,我当下就是在让引发我拖延的内在小孩,陪着我一起做自我觉察,一起完成写作。
所以能感受到,他有很强的创造力,配合我有序的思考,正是文章最宝贵的两种内在价值。
04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用父母和小时候自己的相处方式,跟我们的内在小孩相处。
这是自然内化的结果,毕竟我们过去能接触到的相处方式很有限。
如果小时候,我们受到很多限制,有很多的不允许,那我们的内在父母,就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内在小孩,否定和压抑他的需求,尽管出发点是爱和保护。
为什么需要保护呢,是因为小的时候,确实会因为能力的未成熟,判断和现实存在偏差,而受到一些伤害。所以这种出于保护的限制是很有意义。
只是内化了的内在父母,就像是电脑安装了一套软件,如果没有觉察,就像没有联网一样,不会自动更新,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长大了,已经拥有了更强的能力,更多的资源。
内在小孩很聪明,它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所以才会在各种缝隙里找机会出来玩,因为他相信已经成长的自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了。
就像我们总会拖延到最后一刻,然后爆发强大的潜能,在时限到来的前一秒完成任务。
这是内在小孩的智慧,也是相信的力量。
05
前阵子看曾奇峰老师提到他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有一次过年,前一天晚上守夜很晚睡,第二天本来想睡到自然醒,结果被他哥哥叫醒了,让他起来看书学习。他很不解地问怎么过年还要学习,他哥哥说“就是过年才要学习”,潜台词就是这才能“弯道超车”,这导致曾奇峰后来一停下来休息,就会有强烈的羞耻感。
做着那些「应该」做的、「必须」完成的事情,如果能够专注地完成,那还不会有太大的不适感。最难受的就是,明明挂心着这些事,但就是没法集中精神,没一会就会忍不住摸个鱼。
而一旦摸鱼、拖延,又会有一个声音出现,开始责怪自己,引发羞耻感。
这个声音,可能曾经来自父母、哥哥、老师,最终都内化到了自己的头脑里,变成所谓的内在父母、超我。
很多时候,都不是「拖延」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对拖延这件事带来的「羞耻感」,引发了更多的内耗。
而激活“内在小孩没玩够”的视角,是一个很好的降低内耗的方法。
06
我觉得开头的那句话可以修改一下,变成:
“拖延,是因为内在小孩没玩够。”
因为我一直觉得,没有“拖延的人”,只有“拖延的当下”或者“引发拖延的事儿”。
但凡你在任何一件事上面,可以马上行动起来,那就不是拖延的人。
只是你可能过去在一些事情上,习惯了压着内在小孩的玩心,以至于他总是找机会钻出来,只要逮着一个缝隙,就尽量多拖延一下。
哪怕你不是做教育的,也一定知道“疏比堵更有效”,既然想玩,那就只需要把这个玩的力量,用在一些你本来就需要做的事情上,把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变成“想做”的事情。
最后分享黄仕明老师的两句话:
“敏感精细、柔软绽放、流动好奇、天真,这些都是孩子的能量。”
“成年人最顶级的能力,就是让内在孩子的能量绽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