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法蒂玛》告诉人们——你的人生有多少艰难,便有多少希望
在三月八日晚间的电影频道里,播放了2015年获奖的电影《法蒂玛》。意图很明显,向所有伟大的女性致敬。
这部电影一讲女性,二讲移民,三讲奋斗。
《法蒂玛》从本质上,讲求了一个人怀抱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愿意把自己的前身抹去,勇敢地去到一个的陌生的环境里,并努力适应和向好的决心。对于所有离开了故土,生活在异乡的女性,本片都有一种精神的鼓舞。
现实里困难重重,这部片子从全球的范围里,再一次证实了女性赢弱的社会地位和无力无助的生活现状,以及意志的柔韧和坚定性。
法蒂玛带着两个女儿,从阿拉伯国家移民到热闹的法国巴黎。她很平静,有种历经千帆的淡然,内心笃定而沉稳。她热切地投入到新的生活里去。她不惧怕做着最低级的工作,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她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试试看。看能不能渡过第一年,如果第一年能够捱过去,那么第二年也是可以的。她告诫女儿们要感恩,感恩他们有地方住,有学上,有饭吃。相对于故乡的生活,这样已经算是很好了。她把全家的根,移到了法国,便下定决心顽强地活下来。
她一再地鼓励大女儿努力,并且出人头地。她把生活里所有的苦都承担下来,而把意志里的坚强与精神上的强大,全部输送给了女儿。
她关心小女儿,即使她调皮而不用功,但法蒂玛依然在生活里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照料她。并在看到姐姐的努力有了结果的时候,开始试着也努力向好。
法蒂玛是个时刻在思考的人。她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想法,目标记录下来。她并不因为自己清洁工的身份而自卑自怜,比起离异,恐怕一份稳定的工作更价值。
因为语言的关系,她不能与人交谈,但是她愿意学法语,她想与人沟通和交流,她不想被遗弃在语言的荒漠里。这本身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不屈与勇敢,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早就放弃了。所以,人生没有晚的时刻,一棵树最佳的种植期是十年之前,然后,是现在。对,就是现在。如果你有后悔的事情,或者未完成的梦想,记得从现在开始努力。空想家与实干家最大的区别在于行动。想一百万次也不如迈出那一步重要。
法蒂玛一刻也没有否认过自己的价值,作为核心的价值。她对自己产生敬意,这是难得的觉悟。很多女性的自我价值都在别人的眼光里,舆论中,世界里。其实,女性该在意自己,在意自己的想法和强大。那些精神上的强大是有力量的。让现实里的卑微处境显得无足轻重。
这部片子短而温情舒缓,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特别深刻的矛盾冲突,只是从一个中年妈妈的角度展开,体现了一个真正人的心理历程。
然而,《法蒂玛》又是那么地沉重与有力量。影片并没有玛丽苏的满血复活与人生转折,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一段生活的开始。一家三口生活的向好可能性。至于往后余生是否有逆转的可能性,则是留给了人们一个展望,我们但愿生活里都有彩蛋,但从现实的角度里来讲,这种可能性,这种阶级的上升和跨越,其实很难。导演其实蕴藏了这样一种想法在里面,所以没有讲到最终法蒂玛及其家人是否会如愿。
但是她们前期的奋斗,却是刻画得很细致和深入。大女儿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学习。这种苦逼的生活,不是常人所能接受与愿意的。但是她,依然是有着强大的动力去学习,在别人约会时,在别人休闲时,在别人放松时,甚至每一段碎片时间里。她已经继承了母亲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她为未来拼尽所有。
法蒂玛本人也是如此,生活无论再怎么辛苦与难过,她都没有放弃过。她当掉了自己的首饰给女儿租房子。她早出晚归地卑微工作,早出晚归,再晚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记录下来。以此消除一天里身体的困乏。在别人看来,她是下层阶级的一员,而在她自己看来,她精神上的富足与满意,是那些中上层阶级远远不及的。这一点儿,在与她服务的那个家庭主妇的对话里,法蒂玛的人格甚至高高在上。
法蒂玛是一种理性与哲思的结合,生活造就了她沉稳的性格与平静的心态,无论她遇到什么困境,那都将过去。影片在展示的同时,给同样身处逆境的人们,很多启发与鼓舞,也更坚定了他们往下走的决心与勇气。
每个人都有一段路很艰苦,但也苦中有乐,甚至苦是有甜。只有经历过的人,回望过去,才深解这其中的滋味,才能够切肤地把自己比肩到同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