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孔子,人能弘道》笔记
生于孔孟之乡,从小听爷爷讲孔老二,讲规矩,讲德行。上学后也常和伙伴去孔林玩耍,那时三孔很小犹如小镇纪念馆版破败失修。再后来国家重视斥资重建,迄今最后一次去孔林时是已在济宁工作,那时孔林俨然恢弘肃穆,国内外往来参拜者很多,每年孔子盛典成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圣地。参加工作后听于丹讲《论语》讲《儒家》懵懂中也仅闻其道。今时近中年再听倪培民博士《孔子人能弘道》似乎才刚开始了解认知。
孔子生平:
小时候去孔林听看馆人讲孔子父亲晚年生孔子,上有一瘸腿哥哥孟皮,男丁中排名第二,家乡人称孔老二,出生时其相貌常人看难以称俊美,额大前凸成小山丘,父亲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孔子之为圣人,15岁便好学多问典故记载“孔子入太庙,凡事必问。”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30岁已为师,秉承有教无类,一生教化弟子3000多人,身通六艺者72人。
55岁周游列国,传播政治抱负历时13年。
68岁回鲁国。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他于动荡中心怀宏大的救世观,宣扬儒家思想,期望众人通过学习成为更完善的人,社会成为更好的社会。从而建立大同世界。
一、孔子:开宗立教者
“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之于乱世,破腐朽、澄混沌。孔子虽知其不可而为之,仍肩负使命,建立了后来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缔造者。
二、孔子哲学家
孔子追求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建立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中庸”“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努力做天道的彰显者。
仁:单人无以为仁,仁字结构二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你要怎样的存在,才可以践行仁。仁,是真正合格人的品质,每个人都应该试着达到了。
“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也。”
德:儒家三大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如能达到这种不忧不惧的状态,是因为不惑,不会被外在所决定,内在达到这样的条件,外在才能各安其位。
德是仁的修行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礼”作为载体,才能更近德、仁。
恭而无礼则劳(劳倦)
慎而无礼则思(懦弱)
勇而无礼则乱(闯祸)
直而无礼则绞(刻薄)
尽孝道更需有“礼”,孔子讲孝“色难”。孝顺,我们往往心存孝,却很难做到顺,做到“色难”。老人老了,对物质需求不高,更愿意的是儿女喜乐,无脸色可看。很多时候,我们给物质,却很难满足老人内在需求。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惭愧、自省!我的父母如今年纪大了仍然非常节俭,吃穿朴素,对物质需求很低,老人仅仅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安慰、多一些的陪伴,开心的聊会天,能够有耐心的听他们一遍一遍讲过去。孝与顺同行,色悦需在日常中。明日即将母亲节,听到这,给自己自省。
中庸:
中:居中,不偏向,不过头也不太少。
庸:三个意思平常、用、经常。
中庸:合适到极致!
圣人常常可以从生活中看到意义,“道不远人”哲学、道理往往都在生活的过程中。
五:政治家
六:教育家
有教无类,“直正身,以待来者”。
七:圣人:
生而之知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人分为士人、君子、圣人、小人。
士人: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能求知善于学习问道,向上的人。
君子:《论语 壅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应为表里如一,心胸坦荡。并自知、知人、明世。于日常中不娇不卑,心持正念。
圣人:大而化之为胜。圣人的德性高尚宏大,兼爱世人,广播智慧于众人。
小人:“毁人之善为辩,狡奸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
世上有“诋毁别人的优点而以为自己能言善辩,狡诈欺骗而以为自己足智多谋,别人犯了错误就幸灾乐祸,自己不屑于用功学习却喜欢取笑别人不行。”谓为小人。
“君子以期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