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想杂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高中政治课上看到这句话时,一直印象深刻。当时觉得值这句话很帅,但是一直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这些年,随着自己年纪增长,慢慢从学生青年变成社会成年人,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结论先行:人是社会关系总和,别人怎么看你,你就是怎么样。
我们先做思维游戏,A君具有永世不死的能力。不死的方式是通过灵魂出窍夺舍别人的肉体,同时继承别人的所有记忆。这种长生不老的破绽就是一旦被人发现他是夺舍的,这需要别人有这么一个念头,他就是死去再也无法复活。请问他该怎么办?
在我看他,他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集成夺舍者所有的习惯与关系,不得表露出他过去的任何一点东西。这么对于周围的人而言,夺舍者还是原来那个人。对于A君而言,他因为不敢透露出和夺舍者不同的地方。他过去存在的一切就不存在任何意义。这么他也相当于是夺舍者。
在这个游戏中,我得到的结论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别人如何认识他。我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爱人的爱情关系,友人仇人各种各样的关系。总总关系组合起来就是这个在社会中,处于这个位置的你。
而你与别人的关系的建立,除了与生俱来的亲子关系。其他关系均由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别人产生互动搭建而成。所以私以为,你是谁,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对你的印象决定的,而这个印象又是由你平日里的一言一行所形成的。
一旦你的自我认知与别人对你的印象产生误差,就会发生“别人不理解我”这种情况。一部分人会选择解释,企图让对方与自己建立自认为正确的联系。一部分人会选择不理会这些人,然后选择和自己同价值观的人建立联系。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选择了成为两个人,别人认为的人,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但是重点是后者的建立也是基础也是与其他人形成社会关系,只是这个关系是自我认可的关系。
以上我们总结我们在社会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在公司中犯错了,不断道歉解释的职员。工作和生活是两种状态的大多数城市青年。
那么既然有这个认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私以为
1.要有正确的自我表达能力。让自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认知统一。
2.如果感觉到身处的社会关系与自我认知不符,那么是否应该思考这个环境是否适合自己?究竟是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我,还是要成为我心中的我。这一切都在于你对周遭的社会关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