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挽救大明江山的功臣,却被斩杀于午门

2020-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叶行

于谦:万千浮华过,唯有忠骨存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270余年,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无数奸臣、权臣、名臣、忠臣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特有的印记,当我们翻过一页页历史的篇章时,在无数耀眼的名字里面,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印入眼帘——于谦。

少年立志

1398年5月的一个夜晚,于谦诞生于杭州钱塘县,少年于谦在这片风景如花的江南水乡中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少年于谦除了读书识字以外,同现代孩子一样,这个年纪的于谦也会追星,只不过追的不是什么爱豆,于谦追的星比较特别——文天祥,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偶像敬仰之情,他在书房中写下格言: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一骂成名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在被明朝另外一个牛人王阳明一番折磨教育之后,在乐安被捕,在入狱之前,随朱厚照出征的于谦狠狠地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爷数落成了“伏地魔”,这一骂也给于谦带来了正直的名声,在之后的许多年,于谦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心。

《明纪》卷六十一:(帝)命御史于謙口數其罪,以劾章示之。謙正詞嶄嶄,聲色甚厲。高煦伏地,戰慄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惟陛下命。

临危授命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瓦剌首领也先开始利用这位香饽饽向明朝政府索要巨额赎金的要求被明朝官员的默契(看来皇帝的死活在这帮仁兄心中也不重要嘛)拒绝之后,同年八月,也先率领五万精兵突击北京,准备依靠手里的肉票狠狠地敲一笔。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明朝政府上下乱作一团,当时的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徐珵为代表的主逃派,主张朝廷搬迁到南京,一派是以于谦为代表的主战派,最终,在兵部尚书邝埜、太后的支持下,由于谦布置战术和调遣部队迎击也先的突击部队。

能臣本色

经历了土木堡之败之后,明朝最为精锐的三大营损失殆尽,当时北京城内之剩下一些二流的部队,加之从土木堡逃回来的残军,整个北京城的守备部队难以抵御也先的部队,于是,于谦开始从北京周边调遣了两京、河南备操军、南京、山东备倭军、江北所有运粮军,虽然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但也调来了十几万人,这也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古语有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于谦可以在短时间内调遣大量的作战部队进驻北京,但这十几万张口的吃饭问题却难以解决。

聪明的侍郎大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各个作战部队全部从通州经过,并由单兵各自从粮仓中自取口粮,这样一来,整个部队的口粮问题就解决了,由此可以看出,于谦虽然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但是教条的知识却没有将这位名臣的思维限制住,能灵活地根据现实情况采用行之有效地计策者,能臣也。

北京保卫战

面对也先的大军,于谦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北京城是一座大城,城大不仅意味着城市的繁荣,也意味着当敌军进攻的时候,敌军可以攻击的方向和角度也更多,而北京城作为明帝国的都城有九扇城门,这对于明军来说是不利的,面对这一难题,于谦做出的选择是:主动出击。

在也先大军到达北京城之前,于谦命令周边的百姓全部撤进北京城,在北京城周边的民居为也先的大军布下天罗地网。

体现一个名将的战术水平的时候到了,于谦将明朝的神机营布置在城外的民房中,当也先的先锋部队经过民居准备向德胜门前进时,埋伏已久的神机营发动突然袭击,在这样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歼灭战中,也先的先锋部队全军覆没,也先的胞弟孛罗在这场歼灭战也被明军击毙,于此同时,也先率领主力部队也在安定门外被石亨和石彪击败。

在经历了最初的大败之后,也先在北京城下驻扎下来,准备继续用朱祁镇勒索明政府一笔然后回到自己的大漠去,不过侍郎大人似乎没有这样的好心情,在一天夜晚,于谦送给了也先一份贵重的送别礼物——大炮,这一场烟花晚会过后,也先大军慌不择路地撤向漠北,北京保卫战也就此全胜。

埋下隐患

北京保卫战之后,为表彰于谦同志在这场战役中卓越地领导和指挥,朱祁钰赐予于谦少保的封号,还打算给他儿子也封爵,但于谦拒绝了,只接受了少保的封号,对此,于谦是这么说的:“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朝堂之上是你争我夺的,虽然大家平日里都装出一副正臣、贤臣的模样,口中最常挂的就是“两京一十三省”,但做官本质上还是要某个好前程的嘛,这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功的石亨找上了于谦,他想保举自己手下升迁,同时还向朱祁钰举荐了于谦的儿子,石亨原本想着礼数也尽到了,况且于谦和自己还当过一阵战友,升迁之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哪成想,正直的于谦直接否定了石亨的举荐,理由是石亨举荐的这几个人能力都不咋地,就这样,于谦无意中得罪了第一个人。

在北京保卫战之时,一个叫做徐珵的人在此时建议南迁,于谦登堂大骂:“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北京保卫战过后,徐珵由于抱有未战先怯的失败主义思想,被朱祁钰一道命令贬到地方当父母官去了。

说起来这哥们也是挺惨的,当时在朝堂之上,支持南迁的官员绝对不止徐珵一人,只不过徐珵把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说出来而已,放在今天也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小意见,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徐珵就成了官员们更进一步最好的垫脚石,还是用完就丢的那种,徐珵走了,但也为于谦的未来标注了终点,几年之后,徐珵将亲手将于谦送往刑场,这是于谦无意得罪的第二个人,也是最致命的一个人,几年之后,这位徐大人将会为于谦的人生画下句号。

石灰吟

徐珵被贬之后,通过改名字(改名徐有贞)的骚操作和精明强干的个人能力,在短短几年之后成功从地方回到京城任职,这一次,他打算置于谦于死地。

景泰八年正月,徐有贞伙同先前和于谦闹下矛盾的石亨发起了夺门之变,成功拥立被朱祁钰软禁了八年之久的朱祁镇复位,不久以后,徐有贞向朱祁镇编了于谦于少保是怎么伙同朱祁镇老弟将他软禁冷宫长达八年之久,是如何让他和自己的老婆别离等离奇故事,并告诉朱祁镇,只有把于谦大卸八块才能解朱祁镇多年来的痛苦。

但朱祁镇听完后只微微一笑:“于谦是有功的。“徐有贞慌了,他没想到这位在与世隔绝八年之久的皇帝竟然如此老辣,此时,徐有贞点到了一个关键:”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听完,朱祁镇同意了徐有贞的意见。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赴刑场,在死前,于谦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死后被抄家,抄家的官员最终只在一件紧闭的屋中找到两件值钱的物件,一件是朱祁钰赐的宝剑,还有一件是蟒袍。

于谦,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仕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仕人所应做之事,纵然时光荏苒,而于谦二字,依旧光耀史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