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第十一章·城市规划

2016-09-11  本文已影响115人  刘小博

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在中国的汉字中,城有两种含义,一是城墙,而是城市,城市是由城墙延伸过来的,在古代,建筑城墙是建城市的一项首先和主要的工作

西方的古代城市也有城墙,但并没有代表城市的含义,古代西方的城市大多是形成了市区才修筑城墙

很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著作认为城市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如河流道路交汇等等使居民点扩大而形成,当然自中国古代也存在这样的城市

但更多的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而形成的,这样的城市并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它们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建设而成,是一种由外而内发展起来的城市

古代中国的建筑思想和建城思想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城市规划这门学问中国是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建城的理论常常和政治军事思想联系起来

《冬官考工记·匠人》所记载的就是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一个官方理想模式,虽然评价不一,但无论如何使人类社会早期提出制定的最理想的城市规划制度

在中国的城市设计思想中,建城就等于计划建设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在周代,城市的大小规模就已经纳入到礼制中了

这些构思在实践上碰到诸多问题,在城址的选择上就必然和军事地理人文地理结合起来考虑,标准化的形制总会出现不少矛盾,于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建城学说就出现了

古代对于城市的形制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其一是推行规则整齐的标准化城市计划,另一种就是强调因地制宜的结合实际进行规划

假如总结一下就可以知道,假如地形许可的话,基本上都是按照规则整齐的模式来规划的,其实根本问题就在于城址的选择

自由布局很多时候都是非计划城市发展的产物,古代欧洲的城市布局很多都不及中国城市的整齐划一,古希腊和罗马也曾有过出色的规划,不过那是漫长的由内向外的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并不是这样,大部分的城市很短时间内迅速建成骨架,全面地完成统一的布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个反映那个时代的统一发展的整体

时至今日还是没有一个建筑计划能像中国的城市那样作为一个极大面积的单体延伸的广阔深远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整体

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中,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独特的建城意念,两三千年来不断的努力实现早就被确认的理想模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光以城墙著称,它诞生最初也是基于军事防御目的

天子和诸侯们建城,首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堡垒,控制自己统治的区域,经济是其后才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奴隶制或者封建制社会结构的方式和面貌

差不多所有的开国皇帝,在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皇宫和皇城时,都颇为醉心于建立一个完全合乎他们自己要求的都城

周代是中国城市建设第一次成熟的时期,从那时候开始进行总结经验和模式制定,周代是一个不论什么都要纳入一定制度为标准的朝代,这个举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从战国时代开始,很多大城市都相继出现,城市建设是国力的一种具体反映

战国时代其他国家都因为被秦征服而灭亡,秦始皇花了很大力气将六国宫室写仿在咸阳北阪之上,想必也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设计的杰作

项羽开了一个先例,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敌人的城市,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传统,新的王朝建立新的城市,王朝衰败城市也一起被毁灭然后被重新改造出来

都城和皇宫是有机的组成在一起,整个都城其实是宫城的外延,自战争中,宫城是最后一个堡垒,王朝衰败时宫城难免会毁于战火

开国之君要建设自己的皇宫,连带而来就不得不重新规划和建设一个新的都城,不建在废墟上又是另一个传统

汉长安继咸阳之后成为国都,随着汉代的强大得到充分的建设,这个城市也不是死于自然死亡,而是在战火中被焚毁,到后来再难成为一个大城市了

隋代再一次统一中国,在长安古城南另建设一座都城,根本的原因也是在与长安城的形制已经不合乎隋代的要求了,那时候产生了一种新的都城制式的观念,反映出不同时代对城市的不同要求

在唐朝之前,都城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但虽然在同一个地理位置,市区在的地方却完全不同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都城,继续建设成为极为宏伟的大城市长安,比汉代长安城大上一倍,但由于战争进行的过程不同,都城的建设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其后这两种建设方式就交替出现

元大都是一座新建的城市,在战争中金中都被毁灭了,于是元大都建城也选在古城之外另建新城,明代却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做法,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做了根本性的重建

这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前是很少采用的,明代的改建十分成功,十分彻底,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新生,花了十六年,至今仍举世瞩目

清代就只是照单全收,把自己的心思花在了搞园林建筑上,北京在明代之后就一直随着正常的新陈代谢的方式发展下去,八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国都,更能表现中国的传统

北京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伟大的城市规划的杰作,即使以现代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衡量,也不失为一个城市设计的杰作

北宋的汴京却是另一种发展模式,本来是唐代的一个藩镇之地,以由内而外的方式发展,南宋之后又恢复为一个普通城市

洛阳也是中国屡次成为都城的城市,曾是东汉的首都,与长安并称东西二都,但以他为都的君王并不是雄才大略,城市也因此受到灾难,几经沧桑难逃焚城命运

在中世纪之前,地区经济不足以支持大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它的存在紧紧的依靠在政治背景上,这也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

中世纪之后,城市的发展多基于商业,朝代的兴亡不影响他们的生存发展,他们自然也以另一种面貌出现

商业城市就不严格按照制式发展,不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式城市形态,自发形成和扩展,各自展露自己特色,发展得十分迅速

自从人类进入群体生活之后,首先采取的就是非几何图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原始城市的平面是圆形的说法是十分可信的,到了以后就逐渐演变为方形,并且产生了内城外郭的核心方式

在挖沟的时候,只要稍加整理堆放,就可以造出城墙来,这比运走这些土方便捷多了

从几何图形来说,除了圆形之外,最短的周边能包围最大的面积就是正方形,因此方形的城市平面在工程技术上看来是经济的,这是一种理性发展的结果

城市规划可以有一种理想的标准的意念,但具体的建设工作是不可能按照标准化去实践的,因为合乎的地理位置不一定有好的地形,这就涉及到配合的问题

最明显的例子是汉代长安城,它的南北两边为不规则的折线,城墙之所以作斗形,说是为了符合体象乎天地的意匠,但其实是因为地形和河流的配合和迁就

城市规模扩大后,很多地形条件是不容易实现方正的构想的,由于地形的制约,就产生了各种的变体

内城是仿的,是行政军事堡垒,外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起来的,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外形

宋代的汴京的外形就是在不断的方正和不规则之间扩大生长改变的

今日的北京城只有七个世纪的历史,在规模上并不是按照日渐增大的规律扩展的,会生长也会消亡

在任何时候,任何城市都不会单纯以人的主观愿望产生存在发展,任何违反客观存在需要的形式都不可能成立,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水经注》里面介绍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龙形,也就是不规则的带型城市,这是交通要道处的一种很普遍的建筑方式,是一种分散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现在的流行模式

不论任何时代,城市都主要是为哪一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服务,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一切城市规划的理论技术艺术,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产生的

在封建社会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目的就是巩固统治,不论形式和内容都在强化等级观念,显示出一种严格的上下有别的组织层次

将一种原则转化成一种形式以及具体的意向,中国城市在技术上的表达方法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管子说,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一个较小的城市发展起来后,由于人口经济增长,一部分市区就会依附城市周围发展,为了使新城区得到保护,就不得不扩大城墙

对内来说,双重城墙也是一个双重的防御体系,对于内城来说更为安全,就进一步确立为了标准制式

内城是城市的主人居住和活动的中心,假如是都城的话内城就是宫城,在防卫意义上,中心是最不易受到攻击的

但并不是所有内城都是居中的,他的位置常常决定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环境,居中是一种原则上的构想

早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统治阶级所占用的面积比例相当大,其后由于城市内容日渐增加才相对缩小,这种关系的改变也说明了城市性质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很早就存在严格的功能分区制度,《冬官考工记》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就是这些制度的一些具体规定

在奴隶社会或许是合适的,但到了私人工商业兴起之后这个次序就有了问题,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

闾里和城坊是居住区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生活的基层组织,是指被道路分割出来的街区,因为标准的道路网是棋盘式的

到了隋代,城市的功能分区,道路布局,街区组织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密和完善的地步,一般对隋代都城大兴城的评价都很高

汉代的闾里到了唐朝成为城坊,坊本身就像一个小城市,还有市,就相当于现在的购物中心,唐长安完全由面积相同的坊组成,组织层次达到了顶峰

坊也不完全是住宅区,还有寺庙学校等公共建筑,除了长安,洛阳也采用这种制式,规模和长安大致相同

坊的意义和现在的小区有些类似,都是主干道分割成的街区,作为细胞构成城市的组织单位,古代的车马和现代的汽车在交通问题上的原则是相近的

城坊到了宋代就解体了,大概是因为商业活动发展冲破了围墙,城市建筑形式改为了沿街建筑,内向改为了外向,在规划上是相当大的改变

城市的组织从面变为了线,可以自由延伸了,但功能分区就变得有些混乱,交通体系也不那么分明了

在元大都的时候可以看出有些想综合的意思,坊和邻里的概念也保留到了现在,成为了中国式城市的性格

除了方格式的道路网布置方式之外,在城市规划上中国似乎从未提出其他的方案,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上市以十字形的大街作为干道,中心是钟鼓楼,棋盘式的街区分布

中国的城市很少有广场,因为这种空间已经普遍存在于建筑群内部,广场空间似乎再没有设置的必要,建筑布局也是内向的

这个传统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上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包括着一个非常合理的技术内容

对于房屋的朝向问题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是非常重视的,这不能只看作一种制度,而是地理环境中的最佳位置,因此取正是建设首先要进行的事情

由于定向成为房屋布置的先决条件,街道网的布局方式就要与之配合,同时也受这种意念的支配

天文学在古代很早就发展,和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构成一定的关系是很必然的

除了布局之外,铺设车轨也是城市道路中规矩中准绳的重要因素,三道九轨的制式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在历代的王城中存在着

因为城市是区域性的交通网交汇点,以直线的干道穿越城门来方便过境的交通也是道路网布局的原则,于是十字形骨架就难以避免

城市的交通道路网的构成不能够孤立地来看待,要和整个地区的交通网同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古代欧洲也有过棋盘式的道路规划,到后面却发展成了放射状,是因为二者城市中心的性质不同,中国的城市一般一皇城为中心,但他们并不是交通中心反而成了交通的阻塞点

西方的城市中心虽然同样是重大的建筑物构成,但他前面必然有一个广场,广场是城市交通的一个转折点,交通在此集中又分散,同时广场是市民生活的中心,于是产生放射状的道路网

在棋盘式的道路网基础上,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脊柱式的中轴线的构图意念,在洛阳长安北京等典型中国都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汉代开始,这条中心大街一般就称为朱雀大街,朱雀是南,意思即正门所对着的大街,这条大街就是城市中最宽阔美丽的大道,唐长安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米,可见其气势

《东京梦华录》对汴京的御街有过细致的景象描述,他不但成为城市构图的主干,而且也是城市设计上的焦点,通过描述可想是一条美不胜收的花园街道

明清时代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做出了发展,御道摆脱了道路的单一景色,构成了一条变化丰富的中轴线将一条线延展成一个面,表现出一种完整的节奏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