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03 由豪迈放逸而收心治学
王华任职的翰林院在东长安街,官宅在西长安街的长安街坊,这是京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佛寺道观林立,如大兴隆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灵济宫等,期间三教九流云集,不乏斗鸡走狗、相面算命之徒。
1482年爷孙到达京师,少年王守仁在乡下时就豪迈不羁,一下子进入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更是旷达不检,任侠放浪,骑马射箭、六博斗鸡无不习染,长出入于佛、道、相、卜之所。
王守仁从小便对佛老有浓厚的兴趣,有诗为证:
资圣寺杏花楼
东风日日杏花开,春雪多情故换胎。
素质翻疑同苦李,淡妆新解学寒梅。
心成铁石还谁赋,冻合青枝亦任猜。
迷却晚来沽酒处,午桥真讶灞桥回。
这首诗是王阳明随父亲游览资圣寺是所发的感慨,当时是1479年(成化十五年),王守仁才7岁。午桥,退隐之意;灞桥,离别的代名词;回,反复。
这种异于常人的脱离红尘的悟性,估计是天生的吧。唐朝陈知玄五岁时写过一首《咏花》诗: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徐爱《传习录序》:“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说……”
传习录125条记载,王阳明告诫萧惠说:“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爲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
但王阳明并非完全否定佛老之学,既能令其沉溺三十年,自有其可取之处,王阳明主张可以通过静坐来静心,还是与佛老的浸染有关。阳明后来每次进京,多居大兴隆寺,与湛甘泉(若水)讲学。
1483年(成化十九年)的某日,王守仁带着一只黄雀又到长安街嬉戏,旁边一相士正在给人相面,周围的人纷纷挤上去围观,推推攘攘中,王守仁失手把黄雀丢了,他于是抓住相士要求赔偿。相士赔了钱,并给王守仁相面说:『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王阳明非常高兴,受此鼓舞,王守仁开始静坐读书。
据邹守益文字:“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傥出常矩,龙山公(王华)欲夙其成,痛钤勒之……”
王华给王守仁请的塾师,有学者疑为吴伯通。
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四川广安人,亦当时名儒。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会试第十五名,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成化十三年(1477)监试汴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
成化十九年(1483)父亲去世,居家八年,其间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甘棠书院在四川广安,吴伯通应该不会在丁忧期间受邀往京师,而王守仁也没有离开京师去广安。而且从王守仁与塾师那段有名的对话看,塾师似乎不可能是当时名儒。
王家与林俊兄弟比邻而居,并经常往来。
林俊,字待用,号见素、云庄,莆田人。1478(成化十四年)进士,时任刑部主事,1522年(嘉靖元年)加太子太保。
1483年(成化十九年)正月,吏部以陈白沙听选监生,檄致之入京,三月三十日到京,求回籍养母,九月初四日特授检讨以归。
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明代心学奠基者,后世尊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
陈白沙在北京居长安西街大兴隆寺,与林俊、王华成为邻居。林、陈每天在大兴隆寺讲学,王华的理念与一代宗师陈白沙的学说相吻合,且都在翰林院任职,常理不会没有交流。
王守仁是林家常客,有经常出入大兴隆寺,王阳明虽然从来没有提及自己的学说与白沙心学的渊源,但他对白沙心学应该非常熟悉,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后来他与白沙传人湛若水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华任殿试弥封官(负责收卷、封卷),十二岁的王守仁侍候左右。陈白沙的弟子张诩是试子之一,并高中进士,并与王华父子相识。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张诩入京师将白沙先生全集赠王华、阳明。
殿试时皇帝亲任主考官,另外任命读卷官和执事官辅助考务,执事官包括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和供给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