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吃点苦才能让家长后顾无忧

2016-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赛汗图雅

         小朋友还是吃点苦好,这个苦不是体力活,也不是说身无分文,是对生活的一种适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看到一个场景让我思考一整天。

讲个真实场景

       今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个老人,估计送小朋友上学、老人估计有70岁左右,瘦弱的身子,鬓白的头发,在人群里挤公交,不过,身体看着很硬朗,上车后一姑娘给老人让了座,老人把位置让给了小朋友,小朋友竟然理所应当的坐下了,没有邀请自己的爷爷来坐,是完全没有。

       什么尊老爱幼,这样高尚的话题先放一边不谈。

       首先,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压力是来自“第一次”“没接触过”“没人教过我呀”等等。

        小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年纪也一定不会理解竞争的压力,更不适合在这个应该无限玩耍的年纪去灌输社会的残酷。

       但是,是不是可以教小朋友怎么做大家会更喜欢他?是不是可以问问他想不想被人喜欢?想不想被人讨厌?

       小朋友一定不会说想被人讨厌,这样他就知道,哦,我不能这样,这样别人会讨厌我,反而他就知道,怎么做别人会喜欢,怎么做别人会不喜欢。对他的成长来说他每天都在做讨人喜欢的事情,难道这样不好吗?

        再说,有人就会说,这是在中国,中国人都这么疼孩子。

家里就这一个孩子,疼都疼不过来哪能苦孩子?

于是就各种惯着孩子,有的小朋友随便翻别人包,在家翻习惯了,走哪手也不会闲着。

         还有怎么说都不听的,家里闹习惯了,在外面自然性的和你唱反调。

所以习惯是养成的,坏毛病是可以改的

没错坏毛病也是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改的。

所以,我觉得这不是谁来坐或者让谁坐问题。老人都爱孩子、这个非常理解,但是不是真的以这样的方式就是真的对小朋友的成长有帮助?

所以农村吃过苦的孩子,在外面父母都无比傲娇的说:“没事没事,那孩子从小就能吃苦,我们放心”

城里大户人家的孩子呢:“哎呦,这孩子打小我们没让他吃过一点的苦,这自己在外面我们特别不放心(恰嗓子的声儿)”

又没吃过苦、又不知道心疼人,长大后会不会变的冷漠?会不会被所谓的疼爱,而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知识学校会教,但情怀也是小朋友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管大环境怎么样,只有吃点苦,未来,才能在这个压力池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可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