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的知识,你也有必要了解一二(一)
当一个人的生活、内心、情感等都不再产生困惑,唯一能够满足他们的应该就是硬科学了吧。我所理解的硬科学应该就是能够帮助大家大家认识和看透事物发展、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本质和进程,然后能够让我们思考当下社会,并赋予我们预测未来和主动改变未来能力的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信息量很大,全书值得通读。而本文要做的仅是把里面的精华尽可能的呈献给大家。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就讲了三个对象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自然界、科学技术。
主要内容分四部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这也是本文的主线。
二、自然观演变史
演变过程: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什么不直接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而是从历史的演变进程讲?因为所有的理论、科学结论等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通过演绎、归纳、类比、溯因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理论和科学结论。正如,要学习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仅从他对待事物的结论这一表象去看,而应该从他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心理历程等各方面和各阶段的环境去理解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西方:
在古希腊时期,有关自然科学的一切知识都是统一在哲学之中的,最早的哲学所关注的就是自然界的问题,古希腊自然哲学试图对大自然做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将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识和关于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混为一体,既有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内容,又有思辨和猜测的成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这集中体现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探究。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对万物本原的认识经历了以下阶段:
1、万物的本原是水:他们认为不变的东西肯定是由可变的东西构成的,水无定形、具有流动性,且是一切生命要素中所不可或缺的,所以被赋予万物本原的意义。
2、万物的本原是“气”;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的本原是“土”。
3、四元素说:世界万物是由土、水、火、气四中元素共同构成的。土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火则比气体更加稀薄。
以上学说共同特点:将万物本原归结为人们在日程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具体物质。
4、“数即万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都可归结为数学奥秘,他们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对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原子论:从微观上把万物统一到人们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微小粒子——原子。他们认为原子极其微小,不可分,且具有形状和大小两种属性,可按照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
6、亚里士多德将四种基本元素还原为四种更为基本的属性:冷、热、干、湿。水=冷+湿;土=冷+干;火=热+干;气=热+湿。而天体是由第五种元素“以太”组成的。
中国:
古代中国人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发展的整体。
1、阴阳五行学说:古代中国人认为阴和阳是宇宙中的两种势力,相互吸引,相互排斥。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2、天人合一学说:天与人想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同时这成为约束郡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
3、时空观念:《庄子》中将抽象意义上的空间称为“宇”,抽象意义上的时间称为“宙”。时间的流逝是连续的、不可逆的、客观的、均匀的,不受外在因素控制;主体对时间流逝快玩的主观感觉是不确定的;同时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求这个统一”,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用理性精神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希腊原子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当中已包含了机械论的部分观念,从两方面体现:原子的运动和相互关系具有最简单的机械性质(形状、大小和重量);古代原子论把宏观世界统一到微观层次的原子的机械运动。
2、近代科学早期的朴素机械论:这时人们自然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不再对自然界作拟人化的解释,而是拿机械作类比,对人和动物的行为做机械主义的理解。比如:15世纪后力学和数学的结合建立精确的理论对现象做出定量的解释和预言,并通过实验验证;16世纪初达芬奇用静力学的观点解释骨骼的杠杆作用;意大利数学家利用力学原理解释人的走、跑、跳、滑冰等体力行为;17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与流体的动力学系统类比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3、牛顿经典力学系统的建立:由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科学家逐渐奠基和发展起来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后,以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研究纲领被明确提出。
哥白尼推翻地心说,提出日心地动说;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大规律修正哥白尼关于行星运动轨迹是匀速正圆周运动的错误观点;
伽利略开创了将实验科学与数学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牛顿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行星的运动与地面物体的运动统一到相同的物理定律中,实现了自然科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并试图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其他自然现象,实质上就是一个以力学原理有基础的科学统一纲领。
基本观点:
1、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一切现象都能够还原成机械的力学原理,不仅如此,地球上的一切动物暴恐人类也无一不是机器。
2、机械决定论:宇宙沿着唯一一条预定的轨道演变;原因决定结果,同果必同因;“偶然性”只不过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因果规律或初始条件而造成的一种假象;宇宙中存在普遍必然的因果联系。
机械论的衰落: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机械论首先取得节节胜利,但同时由于新的自然想象的出现且无法得到解决,急需突破,导致机械论的衰落。相对论提出与机械论完全不同的科学纲领:并不是所有自然规律最终都能从经典力学原理中得到解释或从中导出,相反经典力学原理却成了可以从相对论中导出的某种极限条件下的特例;原子结构方面X射线、放射性现象、镭、电子等的发现导致原子观点的变革;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造了物理学的基础,引入的很多基本概念如作用量子、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物理量不可对易性、测不准关系、非决定论等于经典物理学观念格格不入。
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点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希腊古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哲学基础: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把整个自然界的发展看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自我复归的过程,认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并认为引导各个阶段向前发展的辩证的概念是各个阶段内在的东西)。
2、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资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
星云假说:太阳系是从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除的矛盾运动而逐渐生成的;太阳系有时间和空间的历史。
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尿素的合成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于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认为的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地质“渐变论”:地球是缓慢渐变的,以此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面以及地表上的动植物的演变过程。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物和植物在本质上的统一性,证明了一切生命物质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昨晚看的电影《异星觉醒》甚是触动人心,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单细胞是如何毁灭太空站和即将毁灭地球的故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自然界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而只能在总数值不变的原则下,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或由一种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生物进化论: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基本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基础,物质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和结构;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外,什么也没有;物质运动在量和质方面都是不灭的,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关联的,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当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产生了人类的人类社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存在规律的,而这些规律能够被人类认识和利用;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个与“天然自然”所不同的“人化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科学基础和四个基本要素可参考以下:系统自然观。(链接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观看价值)
这部分我主要想讲以下观点和个人看法: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组织性
对于不可逆变化而言,过去和未来是不同的。不可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人能力亦是如此,能力的增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只会不断演化升级,但新知识增长突飞猛进,如果我们不能跟上其步伐,从相对性而言我们确实倒退的。所以,会有被淘汰之说。
2、熵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熵”,用来表现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混乱程度,能量分布得越混乱,熵就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成为“熵增定律”,即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自发趋于增大,也就是说,自然界是自发的由有序到无序的退化过程。
定义:衡量系统的无序性。熵越高的系统就越难精确描述其微观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鞥努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在人体的生命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的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向无序,最终不可逆的走向老化死亡。——百度百科
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方向,能够对抗这一方向的关键在于开放,即把宇宙理解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交换,从而增加负熵,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
也许你在看的时候有些混乱,其实,能量完全均匀分布的状态是最无序、最混乱的状态,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向无序,即追求平衡,而平衡结构本身确是“死结构”。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仅要不强求平衡状态,同时也要不强求公平、平等状态。(关于平衡的解读可以查看我另一篇文章:不强求平衡才能带来内心的平衡)
3、线性和非线性
自然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相互作用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比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更具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独立性和相关性、单一性和多样性上的区别。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不可能产生新质。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微小的涨落会使系统状态产生微小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被放大,而使系统跃迁到有序状态。
4、系统终将沿着某一条分支向前发展
这是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外部的环境共同决定的。没有一成不变,如果此刻的我们不去学习,那么外部的环境依然是在改变,你终将被动被选择;如果此刻的我们在进度,哪怕外部环境没有变,内部选择机制仍会帮我们选择要走的路。所以,你想当被动被选择的哪个还是主动去选择的哪个?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虽然属于物质范畴,却是人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人们的目的、计划、意志在自然界中打下的烙印,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领域。
人工自然系统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和自身所独有的其他规律,如美学规律等。人工自然系统因技术创新,在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下发生“涨落”,从而跃迁到新的有序状态,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等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
生态自然观
保护环境才是真正的以人类为中心。
从天然自然界经过人工自然界到达生态自然界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不是向天然自然界的回归,而是对人工自然界的超越,是在人工自然界的基础上复归到天然自然界,这时在更高层次上将两者辩证结合。
最后,该部分奉献给大家一个问题及解答,请查看链接“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未完待续...,下面的内容同样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