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艳遇演绎的世界名作
25年以来,美国艺术家赛·托姆布雷(CyTwombly)的作品《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一直由私人收藏,从未进行公开展示。5月17日,这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最受瞩目展品之一的姐妹画作首次亮相拍场,成为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的全场焦点。作于1962年的《丽达与天鹅》是艺术家于1960年代初创作的两幅大型画作之一,其主题极富戏剧性,为另一幅同名作品的姐妹作。另一幅作品现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亦是馆内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
赛·托姆布雷 Cy Twombly, 《丽达与天鹅》190.5 x 200 cm 1962年作 纽约佳士得拍卖2017春拍 成交价:5290万美元
一段艳遇
这是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
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被兄弟希波科翁驱逐出国,在外长期流离后,他到了希腊中部的埃托利亚,埃托利亚的国王特斯提奥斯慧眼识英雄,不但收留了廷达瑞俄斯,并且把女儿——全希腊有名的美人儿丽达嫁给了他。丽达实乃海仙女,廷达瑞俄斯娶了丽达之后,竟然得意忘形(哈哈,美人计哟),忘了向阿佛洛狄忒祭祀,于是遭到了阿佛洛狄忒(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的报复。
廷达瑞俄斯将丽达安排在一个十分幽雅恬静的小岛上,几乎与世隔绝,只有一些女伴陪着她,外人很难接近。一天,丽达正在湖中沐浴,阿佛洛狄忒就让宙斯化为天鹅,自己变成鹰,苦苦追逐宙斯这只天鹅。天鹅宙斯被阿佛洛狄忒追到湖边,盘旋于湖上,恍惚之中看到美丽的丽达,顿生爱慕之情,翩然落到丽达身旁,丽达看它健硕可爱,把它搂抱怀中爱抚不停,谁知,这是阿佛洛狄忒的精心策划,丽达受孕,生下两只蛋蛋,孵出四位天使般的儿女。
达芬奇《丽达与天鹅》 77.5x130cm 1508-1515
1508年,56岁的达芬奇,将这美丽的故事画了下来。画面草地上那两对破壳躺在地上仰视母亲的小孩,就是那四个蛋蛋。
虽早已无法考证达·芬奇受何启示以此主题为创作灵感,他本人确实对丽达这个神话人物情有独钟。他曾着手创作两幅以“丽达与天鹅”为主题的油画,一幅未完成,另一幅已丢失或被毁掉,仅存的便是包括上述提及的几张局部手稿,以及他的追随者切萨雷·达·塞斯托按照达·芬奇原作仿制的版本。画面正中赤裸的丽达怀抱天鹅,含情脉脉低头凝望刚从蛋中孵化的四个亲生骨肉,那俯视的神情和繁复有致的发型,与英皇室收藏的手稿造型几乎一致,尽管并非大师原作,但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个性解放,以人为中心的思潮影响下,达·芬奇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表情祥和、姿态内敛、充满人情味的丽达。正是从他开始,“丽达与天鹅”这个希腊神话故事便成为几个世纪以来后世无数绘画大师的“灵感缪思”。
此后的五百年来,众多艺术家都投入到这个故事中,以自己的画笔和风格,演绎了或柔美、或世俗,或夸张、或抽象的同一主题。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对“丽达与天鹅”那么感兴趣?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一位美丽的裸女与一只天鹅本身已经具有了形式的美感。即使是极端粗俗与最优雅的版本,也都大致如此。天鹅的羽白,颈颀,背盈,嘴和脖子的藏身于幽秘,总令人遐想不已;丽妲之于天鹅的亲近狎昵,多半是含蓄而暧昧的。
“不管是欲拒欲迎,或是顾影自怜,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感动,其常态正是情欲。”
面对难以拒绝的诱惑,始而优雅,继以温柔,终以暴烈而趋于完美——正是这样的内容与形式的不二格局,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在人性的体念中进行创作,因为情色的想象而乐此不疲。
切萨雷·达·塞斯托《丽达与天鹅》 仿达·芬奇作品 1505 ~ 1510 69.5 cmX73.7 cm
安德烈•比奇内利 《丽达与天鹅》 油彩画板 68.5x129.8cm
约1487 - 1525年以后,锡耶纳
“艺术家宁愿要一只天鹅和女子做爱——才不意味着描绘通奸。”
“丽达与天鹅”两个最有名的绘画,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他们的画后来都在法国失踪。相信都是被画拥有者家族中的道德寡妇们蓄意摧毁了。
事实上,自基督教的中世纪起的很长时期,有关色情的艺术作品是非常罕见的。与希腊古典艺术所呈现的健美的人体相反,裸露的女人成了渎神的罪过。当年被认为是“爱和美”化身的维纳斯,在这一时期也被看成了“女妖”,见之立刻予以毁灭。教堂大型壁画中的裸体人物都被“穿上衣服”。
基督教认为,以快乐为目的的性交就是罪恶。3世纪时的教父圣哲罗姆就宣称,那些对自己的妻子爱得过于热烈的人,就是一个通奸者。对任何婚外的性行为,和谋杀同罪,甚至罪恶更大。在16世纪以后出现的清教徒,使性禁欲变本加厉。17至18世纪的欧洲,似乎稍稍轻松了一些,但是到了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性禁欲之风又席卷欧美。一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期,仍旧可以看到性禁欲主义的幽灵。
弗雷德里克•莱顿
弗雷德里克•莱顿 《宫女》
赛·托姆布雷 Cy Twombly, 《丽达与天鹅》 1963年作
尤彼亚诺·切卡(西班牙1860-1916)《丽达与天鹅》
“关于性欲望、女权隐喻的不同解读”
19世纪初期以后,“丽妲与天鹅”的绘画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又再次成为流行主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英国拉斐尔前派大师弗雷德里克·莱顿创作了一幅《宫女》,是典型的唯美主义作品。画中描绘一位奥斯曼帝国宫廷中的宫女漫不经心地注视着面前的一只亢奋的鹅。宫女慵懒的神态中隐藏着某种挑逗,宽松的上衣若隐若现地遮蔽着洁白的乳房。
进入现代主义绘画以后,莫罗的学生马蒂斯率先以“野兽主义” 的风格描绘了这个题材。三个象征主义的大师也相继塑造了新潮的《丽妲与天鹅》,紧接着是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画中的丽妲是以他的妻子为模特儿绘就的。
抽象派崛起后,美国抽象派画家赛·托姆布利(Cy Twombly)1962年、1963年的两幅作品,已经不能从画面上看到有关丽妲与天鹅的形象了。1963年这幅画现在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而1962年的那副《丽达与天鹅》在不久前的纽约佳士得春拍上以5290万美元成交。
500年画不够的《丽达与天鹅》
达·芬奇(1452~1519) 及其追随者切萨雷·达·塞斯托(1477~1523) 《丽达与天鹅》油画
达·芬奇的追随者切萨雷·达·塞斯托按照达·芬奇原作仿制的版本。画面正中赤裸的丽达怀抱天鹅,含情脉脉低头凝望刚从蛋中孵化的四个亲生骨肉,那俯视的神情和繁复有致的发型,与英皇室收藏的手稿造型几乎一致,尽管并非大师原作,但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个性解放,以人为中心的思潮影响下,达·芬奇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表情祥和、姿态内敛、充满人情味的丽达。正是从他开始,“丽达与天鹅”这个希腊神话故事便成为几个世纪以来后世无数绘画大师的“灵感缪思”。
米开朗琪罗后世追随者 《丽达与天鹅》 1529 布面油画
105.4 x 141 cm 现收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米开朗琪罗(detalle,_brightened)
米开朗基罗追随者 《丽达与天鹅》 油画
与达·芬奇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也曾以这个神话故事为蓝本有过创作,也遗失了。与达·芬奇版本的构图和肢体语言相比,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的后世仿本,由米开朗基罗的追随者于16世纪重绘的《丽达与天鹅》不仅在构图上沿袭了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小礼拜堂所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夜》的造型,在画面细节上也更追求对希腊神话故事情节的还原:映衬在大红色的绸缎下,赤裸的丽达和雪白的天鹅相互交织着缠绵在一起,四目相视含情脉脉……显然,米氏仿作在情感表露上显然比达·芬奇更为直接。
米开朗基罗这个作品还有多个副本,包括1563年科内德牛 Cornelis de Bos 完成的雕版。
弗朗西斯科·梅尔兹 《丽达与天鹅》 1508~1515 根据达芬奇丢失作品仿作
弗朗西斯科·梅尔兹(1493-1570) 《丽达与天鹅》 油画
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梅尔兹(1493-1570)是达·芬奇最钟爱的学生,他是意大利伦巴第区出生的贵族青年,达·芬奇临终前将所有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给了他,达·芬奇于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作为达·芬奇最钟爱的学生,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彼得·保罗·鲁本斯 《丽达与天鹅》 木板油画 64.5 × 80.5 cm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 -1640)《丽达与天鹅》 木板油画
在鲁本斯的这幅画中。全裸的丽达占据画面中心。右手搂抱着鹅颈。她体态丰腴,脸上挂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天鹅张开右翅紧抱丽达,仰望着她的面孔意欲亲吻,丽达羞耻地将面庞避向右肩。背景是一座深色古代废墟,衬托出丽达洁白无瑕的玉体。作品的主题是生命繁衍蕴含人类生育的意象与价值。
作者歌颂了人类对性爱的渴望与追求,并向经受蛮横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统治发出宣告:人类的性爱活动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人类繁衍和种族兴旺的保障。
阿列格利·柯勒乔 《丽达与天鹅》 152cmX 191 cm 1532年
阿列格利·柯勒乔 (1494-1534)《丽达与天鹅》 油画
柯勒乔(Correggio,1494-153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是16世纪早期的创新派画家,壁画装饰艺术的开拓者。据说他曾经不辞辛劳地临摹数以百计的作品,终于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娇媚风格。柯列乔善于用光和色表现主题,开创了文艺复兴以来不曾有过的新兴技法,尤其是用色一道,他走在了乔尔乔内之前。
柯列乔创作了大量的、以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画作,并在艺术界开创了这一作风的先河。这批作品主要以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为中心,展现了他与众多人间女性的爱情悲欢——其代表作就是《丽达与天鹅》。
丁托列托 《丽达与天鹅》 1555 147.5× 147.5 cm
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 ﹝1518-1594﹞ 《丽达与天鹅》 油画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台湾译作丁托莱托。师从于提香门下。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丁托列托主要活动在威尼斯。作品继承提香传统又有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丁托列托1555年也创作了一副《丽达与天鹅》。
保罗·塞尚 《丽达与天鹅》
保罗·塞尚(1839—1906) 《丽达与天鹅》 油画
后印象派的大师塞尚成了传统绘画的终结者,他也像似要完成某种历史使命一样,以他独有的后印象主义风格描绘了《丽达与天鹅》。同样是“丽达与天鹅”,塞尚那标志性的“色块堆积”表现形式丝毫没了神话中固有的神秘色彩,相反,擅画静物画、色彩基调倾向于厚重的他所描绘的丽达一头金发、体态丰满。无论姿态还是他追求物体体积感的描绘方式,都反映了他将这个传统神话题材注入了更具有世俗意味和现代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对相同主题的理解与表现上,绘画艺术在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各时代大师的妙笔生辉始终与时俱进,从未停滞不前。
萨尔瓦多 达利《丽达与天鹅》
萨尔瓦多·达利 (194~1989) 《丽达与天鹅》油画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1949年也画了一副《丽达与天鹅》,图画表现宙斯与丽达正在亲热的情景,其中的丽达是以达利的妻子为原型。画中的一切都处于始终状态,一种不安的幻想跃然纸上。远方的地平线和后边的大海展开一片辽阔的空间,使这种景象更远离人境。
古斯塔夫·莫罗 《丽达与天鹅》
古斯塔夫·莫罗
古斯塔夫·莫罗(1826~1898) 《丽达与天鹅》石版画
在诸多西方大师对“丽达与天鹅”这个题材的诠释中,被誉为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领军人物的古斯塔夫·莫罗的版本毫无疑问是最具神话韵味的。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艺术家不再坚持还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的画面,将观者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去找寻自己脑海中的理想梦境。莫罗版的《丽达与天鹅》并未过分强调二者的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回归古典主义端庄雅致的希腊雕塑人物形态;并在吸收了日本浮世绘、印度和波斯细密画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梦幻般的背景氛围表现出华丽唯美的装饰性,实现了如梦如幻的境界。
巴拉莫夫 《丽达与天鹅》 石版画,25×19㎝,2012
罗伯特·巴拉莫夫 《丽达与天鹅》 石版画
在巴拉莫夫这幅《丽达与天鹅》中,丽达还是那个丽达,但天鹅已经不是那个天鹅了,宙斯已幻化成上臂挥动着天鹅翅膀的俊美少年,偏现代感审美的丽达躯体紧实修长,背腰仰成一条优美而温柔的弧线,宙斯将头深埋于丽达的中腹,用结实有力的翅膀和手臂环绕托举着这个女人,画面充斥着满满的情与欲。
彼得·库克 《丽达与天鹅》 铜版画,9×14㎝,2009
彼得·库克 《丽达与天鹅》 铜版画
这是一幅极其隐晦的作品,我们只能看到一对天鹅翅膀和丽达半露的上身。但从天鹅羽翼中略略探出头来的是男性生殖器,却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悄悄窥视着这混沌的世界。还有画面下方的一排蛋,以及丽达胸间开出的一棵树以及衍生于乱丛中的一朵花,其实处处彰显着性与欲望,还有生命。而此幅作品的主题便是生命繁衍,蕴含人类生育的意象与价值。
《艺术品鉴》2017年6期“见今”版
(版权所有 如若转载 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