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

《孤独的价值》:世界如此喧嚣,如何探索自我空间的孤独价值观

2021-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风定荷华

每一部作品出版,都会引发读者对作品中呈现的价值观做出思考,一位有思想的作家能使其作品具备深度思维,内容具有思考的价值,那么,就能成就最高傲的灵魂。

人们有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并且独来独往,显得很孤独,在这喧嚣的世界,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关于独处,关于孤独,关于孤独的价值观的讨论就喧嚣尘上,各执己见。

最近,电视剧《流金岁月》热播,65岁的陈道明在剧中饰演的叶谨言道出了一段关于孤独的话,让人读来意味深长:

“理想主义者,有时候是很孤独的。马尔克斯有句话,孤独前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我们一起成长吧。”

这句话不仅有陈道明身处利欲熏心的演艺圈却偏爱独处的个性写照,也有剧中叶谨言所显示的经岁月打磨后的强大内心,更有写就《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的名言警句,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丰盈,灵魂得以解负。

好的文学作品与作品的代言人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能带给人们对孤独的深层反思。

在当今社会,人们为什么还是会害怕孤独?孤独所呈现的价值又在哪里?

在这个世界,孤独的人被冠以独处、不合群、独来独往,在大众的眼中他们是刻板、无视他人、对社会的抗拒,显现出不受欢迎的状态。

但是有人却认为孤独的人,是在积极融入社会的同时,充分葆有着一种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生命中享有着孤独最美好的时刻。

这是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说研究者森博嗣先生在他的《孤独的价值》一书中呈现给读者的孤独价值观。

森博嗣,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说研究者,在名古屋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在任教同时开始创作推理小说。1996年,他凭借《全部成为F》一书荣获第一届“梅菲斯特奖”,并以推理作家身份崭露头角。2005年3月他开始全职写作。

《孤独的价值》是森博嗣退隐后的生活哲思,是他探索自我空间、不想“随大流”者的人生宣言。

这本书全方位解构孤独的社会意义,借助作品内容和形式,拒绝把孤独与独处寂寞画等号,简明地探寻孤独概念的由来,正视与挖掘孤独时光的生产力。

整本书不冗长乏味,不含糊不清,有明确和仔细的思考,尤其是在孤独中,找到了控制自己思想不被他人影响的自由的孤独价值观。

尘世喧嚣,如何在孤独中获得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下面我们就从森博嗣《孤独的价值》中去探寻他在孤独中滋长的价值观,从中发现其是否贴合你的思考,是否能让你在俗世中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乐趣。

一、孤独有着无法舍弃的价值,越孤独,越拥有自由

森博嗣二三十岁在拼命工作,四十多岁时在不情不愿地工作,碍于世俗的条条框框他不得不因工作而进行社交,按别人意愿支配自己的人生,但他始终认为这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于是,他开始了“隐居”生活,搬到了很偏僻的地方生活,不公开地址,也不见编辑,无拘无束地玩乐和写作。

自从他从那种生活中解放出来之后,他再也没有主动前往人群聚集之地,因为他再也不在意社会和旁人的看法,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着自由的生活方式,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源于他经历过的那些孤独中滋生的价值观。

01、不摆脱孤独也没关系,独处才能体会自身的价值,发掘生活的意义

“孤独”一直以来是寂寞空虚冷的代名词,这样的认知产生于人们在社交中,感知到没有朋友的孤独、和同伴在一起时的孤独以及周围人嘘寒问暖的孤独,这是由于“依赖”产生的想寻求温暖的本能,让自己在孤独时有了想拥有的奢望,它是一种“被失去引发的遗憾”才导致的孤独。

现实往往是,在变换的岁月里,人,始终都是孤独的,无论有家人孩子朋友,人一辈子都只能和自己相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到自己,这是经历世事沧桑后,才知道的真实。

“不囿于眼前,着眼于未来,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生存方式,这些都不是本能,是违反本能的行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

这是森博士对人的定义,也是他对孤独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人类的尊严是体现在对孤独的深层思考,既体现了作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又体现了人们今后生活的意义。

所以,制造孤独的是自己,是那个渴望别人和社会认可的自己,周国平说: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站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拥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让自己在“孤独”中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俗与眼前困扰,学会独处,学会净化,学会一个人努力,按自己意愿在孤独的旅程中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不摆脱孤独也没有关系,这样,人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独立,才能真正拥有快乐。

二、缺乏思考才会感到孤独,接纳孤独意味着精神上的独立

人们总认为寂寞和孤独感是一种不该存在的糟糕状态,厌恶孤独是无法避免的本能感受,我们总是渴望被别人认可,但却忽略了对孤独的思考,同时接纳与身相随的孤独。

01、把时间用在思考上,宁可孤独,也不将就

少时我们害怕被同学孤立甚至欺凌,成年时我们害怕被同伴排斥踢出团队,所以我们努力迎合别人甚至是接纳别人的价值观,我们随波逐流,我们为了驱逐寂寞与同伴推杯换盏,以求得短暂的心领神会,但是当酒醒之后我们依然无法拭去心中的寂寞,孤寂依然把一切快乐时光全部抵消。

这时,我们应该思考并确认我们需要的认可和在一起的快乐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们应该把这些带来的结果细细捋出来进行思考,毕竟,思考本质上就是在进行自我救赎。

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中说:

“孤独感的根源是对外界观察不足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从危机般的孤独感中解脱的关键是打破思维定式,多用脑思考一下。”

诚然,孤独是一种消极沮丧的状态,但是深入思考一下,是不是正因为有了“孤独是不好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让我们将负面的东西冠以孤独以具象化,其实,孤独自有其不可小觑的优点和价值。

02、接纳孤独是在迎接自由

张爱玲晚年时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在期间发表了《初评红楼梦》《色戒》《惘然记》等创作和评论文集,1995年在家中寓所去世,享年75岁。

一些崇尚亲情友情的媒体总认为张爱玲悄无声息的去世是一种“孤独死”,但是这样在他人视线之外的去世真的就与孤独有关吗?其实并不尽然。

很同意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中的观点:“孤独与死亡毫无关联,那些独自去世的人,在死前可能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该被多事的外人擅自下定‘在孤独中悲惨死去‘的结论。”

宁愿相信张爱玲的去世是一种孤高的有尊严的告别人间的方式,因为这是很多人期望的方式,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张爱玲个人自由的尊重。

无论是谁都会迎来孤独离世的结局,接纳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无疑也是在迎接另一种自由,因为从此离世的人们离开了”人际纽带“的人世束缚,获得了真正想要的宁静和去想去的地方的自由。

所以,能接纳孤独的人,必然是听从自己本心生活的人,朝着自己心之所向的目标进发并实现梦想的人。纵使为自己为自由剪断了“人世纽带”而让自己变得孤独,那自己一定也是快乐地享受着美好的孤独。

结语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了:做一个孤独为不寂寞的人,让心中住进广阔天地。”

是的,孤独是一片辽阔天地,请试试独处,让我们与孤独正面相对,思考一下,我们是否需要变得更加孤独,去求索: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自己是否在优质的孤独中,充分感受这世间真正的美好。

这是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中带给我们的最深层次的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