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努力了怎还是…?
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常听到这句话,倒是有两点说明。
首先,不是道理无用,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用上(认知)思维这东西。
《靠谱》作者侯小强说过,"知识"和"认知"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只存在于脑袋中,而后者还需要付诸行动并交付结果。
"明白"和"做到"绝对是两码事。
能够厘清并看透这个认知,命运从此就不同。就像你一直认为"工作是为了掙钱",当然我们不能装清贫,但没真正看透钱。
我们拿了钱之后,是要把自己的能力资源(核心资产)再往上拔高一个阶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不是说只为了挣钱。
挣钱不是目的,认清钱只个工具。
其次是,思维和执行落地这中间的连结性,短路断了线。
「努力这么久,依然一事无成。」
不是努力无用,是你盲目的努力或间歇性的努力,!做低水平的重复也或者是方向不清晰,无目标感的工作,当然无用。
做事沿用旧有的习惯模式,
怎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很多人的勤奋,是一种低质量的勤奋。
思考一下自己是不也是如此?或者说,
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
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表面上很刻苦,实际上却刻意回避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勤奋、努力,只不过是表相看上去很美的姿态,最终你我都要看所获得的结果。
《挪威的森林》永泽有一句话:
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劳动,但那不叫努力。
机械式的努力,
只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
虽看起来是努力,其实是~
意志力的偷懒。
生活中,作适度的平衡,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然而就怕你碌碌无为,时时的小确幸,却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丰颖,
除非你够稀缺,稀缺才能产生价值;不然,你就必须建立高质量输出的习惯。
但这需要你做到以下四点:
1.重视结果,你的"产出"。
2."交換"为王,价值交易。
3.以「终」为始的目标感。
4."自律"给出最大的自由。
一、正确的产出(认知到是"有效的努力"),才是你的资本;努力从来不是。
不要用"我很努力"来安慰自己。
劳动每个人都会,但把自己劳动的成果拿到市场上去交易,换取金钱,就很难。
生活中道理一样。努力每个人都会,但努力的成果能够让领导满意,就很难。
二、明确对方的想要是什么。
再投入努力,会让你的努力更高效,而且值钱。
三、以终为始的目标感。
职业规划师Spencer说:绝大部分人都以自己为起点,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制定计划,多半达不到目标。
记得在万科集团的人力培训手册上,有一条针对"计划无效"的明文措施:「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根据目标擬定计划,倒逼自己去执行。是根据目标去倒推,建立执行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甚至于每一个小时的任务量。
我做计划并没有精确到一个小时,而是以两个小时为一个单位。一项任务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就休息茶点、喝咖啡。
以终为始,倒逼着自己去执行,计划才不会变成一纸之言;目标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四、绝对的自律,到位的自由。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
另一句话也说到位:「一个人自律,一天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能自律。」
注意力经济时代,精力管理为最要务。在做一件事情时,要绝对的心无旁骛,以最高效完成任务,这就叫自律。
所谓的「最高效」,并非只讲求效率,而是把结果最大化作为标的。
最好的自律状态是,把自律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
自律的结果就是,你不仅可以如期完成工作任务,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是所谓“自律做到位,给了你绝对的自由”。请记住:
「唯自律附予真正的自由」。
那些有大把时间做自己事情的人,都有着足够的自律能力。
「自律」在躺平年代真的很稀缺!
培养自律能力,让它成为你的优势竞争力。
最后,借董宇辉的话说:
请相信~「相信」的力量。
选择一件事就坚持去做,用三步走。
开始自律,得靠勉强;勉强之后,还得硬撑。
硬撑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确认信念:对这个认知和行为做持续的坚持,是不是对的?
若是对的,往下问。
二、衡量贡献:对这份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没意义,无法自利也无利他,那…。
三、产出质量:是要质还是要量。
坚持有意义,也是对的,但没有产出(思考的是有形和无形的收获),那就考虑要不要持续。
真正的自律,从不靠硬撑。
成為好習慣,自然而然~順乎「道」。
相信自己能自律,可以做到自律。
低头赶路,不问前程,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吸引。
若有一天,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梦想,那你的梦想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