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写作)
动笔的时候我有了久违的“超脱”的感觉,如同将自己从俗世中脱离出来一般。这是愉悦的,很长时间求索的状态。真好。
用写作二字概括我书写的状态是在抬举我。短短的几年的时光中我确乎一次次感受到自己这方面的成长。一以概之,便是三个短短的故事。
我将一篇习作的内涵化作一个坐标系。X、Y、Z轴分别为内容、结构和立意,对应着三个故事。这是一个逐渐完善、健全的过程,蜿蜒着布满我的整个写作史。同时,这当中也有我对写作的态度转变。这也是我成长的缩影。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初中第一节作文课上。我曾经的语文老师,以全班习作《我的老师》为例,列举了行文中“有毛病”的地方,例如:将老师比作园丁、蜡烛和蚕。印象很深的,她说:“(到现实中便是)我好好做个老师就把自己给烧了。”她得出结论,进而提出要求:作文中不论是使用修饰或是其中的故事、出现的人,务必是“真实”的。同时被提出的,是自我表达。这位老师极度的反感所谓的作文书和抄作文。我持同样的观点。
这对我的影响:衡量内容的标准一定是真实。在这之前我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编造一个主题合格且看上去很好的作文。并且我曾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培训者罗列小学作文题,给每一个主题配上一个故事,列举合适的开头、结尾和修饰语句。并且着重的教授套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补习磨灭个人意志。这样的模式下,我被要求的是背诵和套题。这样教生产作文的补习班当时很流行,以至于这节课之后,多数的同学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这体现在这一节课后的周末习作中。
而我相反。在此之前,我处在无形之怒和迷茫间。我不知所措,但是我拒绝他人的成品。我决计沿着这条未知的新路走下去试试看。第一次期中考,考题很有趣:“选择独立、善良、智慧、美丽中的一个写作”。考试时间延到了120分钟。考试本身是一种尝试,同样的我也在尝试。我同所有其余的考生,眼前是未知。我没有迷茫,这是篇甚至有些拙劣的文章,我写得很长,我写自己想说的,我写担当、为人品质,我没有用修辞,也在当时破天荒的没有讲故事。后来才知道,这叫议论。
结果很好,我便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还有另一个“收获“:不作限制的写作。这当然是不成熟的,同时也断断续续的触及几个雷区,但结果是我是最早改掉以往写作习惯的,同时我的那位语文老师宽容的不与我计较这些。现在回想,我很感激。
第二个故事,在一年后。那时的我常常不满于现状,反对、反对的声音隔三岔五的出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每周开始读《苏东坡传》,他不惜工本的在每个周四花一个课时交流讨论。事实上从第一节交流课后,内容就变为了辩论。这是称不上辩论的,甚至皆是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论调。“如何反对”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思辨。表述的思路,则是立题、立论、陈述和综述。周四讨论完了,周末的习作就变成了对当周辩论内容的总结,美名曰《初识苏轼》、《再识苏轼》……我便按照这个方法去写。这是我今后写作的结构。
那时的干劲是极大的,每周的阅读量是50页,有时内容不连贯,翻前倒后阅读量会翻倍。一次次的,在便签纸上列出论题和论据,悄无声息的这便是议论文的练习。语文老师很早就灌输“治学严谨”的观念,每一个观点都必须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段。一本书到最后密密麻麻的粘满了便签贴。
有时书上没有相关的句段,或是引用不清,便会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去查。这是他推荐的,然而他带的两个班,只有我一个人一本正经的每周查。这是极其自豪的一件事,继而培养出我的考据癖和对信息检索的痴迷。我的写作中在那段时间充满了引用和摘抄,虽然有重复他人观点的嫌疑,但是奠定了我学术向的文风。这是在大量阅读期刊和论文的结果。这对于初学者是有极大裨益的。我同样感谢这位语文老师。
第三个故事,紧接着就发生了。我的写作风格曾让我一度迷茫:写作的立意是什么?重复别人的观点,我被一次次的问及。在这之前的写作,我的主要目的是辩倒“对手”。这在作文中的体现,便是开篇抖出假想敌的观点,再逐一捅破。我被要求产生变化。这段时间很迷茫,恰好做论语相关内容的写作,语文老师把隔壁班的一位仁兄的作文给我看,内容是每一篇作文围绕着一位孔子的弟子,通过论语和其他史料的记述,还原他的思想和为人。
当然,我是以“反对”的观点看待这位仁兄的大作的。行文异常的流畅,那时的记述是“几乎不带修饰的文字逐字逐句流淌着,缓缓流入身体,又缓缓的淌出”。我决计较上劲,便从这位仁兄写过的人物入手。我的作文中不再有那么多的反对,这些转移到了令语文老师评定谁写得高明上了。我的考据癖,不幸,又犯了。为此,反复诵读:(包括但不局限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世家》、《孔子家语》,钱穆先生的《孔子传》。对于我的文章内容来说,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然而对写作立意帮助不大。
第三个故事,悄然发生。作文的立意,是新,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共鸣。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年秋游去了千灯,校长说了很多,小镇上那天人少,落着蒙蒙细雨,极有江南诗意。到访顾炎武先生故居,感触颇多。周末作文是秋游小结。 动笔之时,家长进了卧室,大谈特谈升学、施压。大为不快,想起顾先生的一生,有了怜惜的意思。写作的同时,不禁思索再三,又写进了作文中。古镇的宁静与顾先生的风骨产生截然的反差。作文做得很好。作完极感动。我提到了不随,引申到学习生活之中。很成功。
变化悄无生息的发生着,写作从思索结果的反馈,变成了思索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从对别人思想的反馈,变成了对自己思考的反馈。
写作从不是机械而无趣的,即使被限制于应试的小小天地中也总有安身之所。对于写作,我总是利己的,这是一种享受,无可替代的财富。我曾有过迷茫,有过瓶颈期,也有过误解。这都不妨碍写作本身的意义。将写作限制于一个小小的坐标系中是不负责任的,或者根本上说写作本身就是玄学。但是我依旧坚信尝试和练习的意义和价值。我的写作是特别的,不着调的。这不妨碍我说出这番话。
我的写作出于热爱,我混出的这点小小的成果也是不断的因热爱产生的。如果非要说些什么,那么便是请尝试,请坚持,最重要的,请热爱。
(谈谈我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