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会爱自己》读书笔记一

2016-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aya1212

<1>

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是存在而已,但我们利用它们的方式却有可能出错。        

情绪由观点和想法决定,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这二者来控制情绪。

阿尔伯特·埃利斯博士的A-BC系统是重新认识感情来源的一种方式:

A=行为(导致情绪产生的事件或场景)

B=观点(我们怎样认识A,会导致我们以后的反应方式)

C=随之而来的感觉(这是我们如何认识A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事件本身的结果)

有时候,改变情绪的惟一方式就是改变观点,但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要改变。有时候,我们会保留某种观点以及由它引起的情绪。

罪恶可被定义为任何对你有害的东西。这个简单的定义可以额运用于每一个决定上,它也能帮你决定保留什么观点,改变什么观点。

另一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是艾姆斯博士的四个步骤:

1.这种情绪如何而来?

当然来自拉里,来自他恶劣的态度。

2.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自哀自怜和不让拉里支配我生活的成就感。在甩门而走之后,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要告诉他,我多么气愤。但是,在随后的整个下午,我都被坏情绪笼罩着。

3.我希望这种情绪持续多久?

我把这种 行动背后的想法搞清楚后,决定只持续5分钟,实际上我也不想那么快就转怒为喜,但是我实在不想浪费那4个小时的宝贵的购物时间来和拉里生气。5分钟就够了,我看着自己的表。

4.我将怎么改变它?

很简单,5分钟后,我就要集中精力地去看那些漂亮的衣服和精美的饰物了。

负面和正面的想法之间,我们经常是可以选择的。用正面想法代替负面的,能够帮助我们控制甚至避免不舒服的感觉。

有时候,大笑是改变我们情绪的最好方法。有趣的想法越多,释放或改变不舒服的感觉越容易。


<2>

鼓励还是表扬

鼓励和表扬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它们很难区分。它们的一个最基本的区别是,表扬是针对成绩、结果而言,鼓励是针对做事情的过程而言的。

比如说,如果林赛挖了一个大坑让我种树,我会说:“你挖的这个坑太好了!”这是表扬。而鼓励不是针对挖的坑,而是针对挖坑的过程。它也许比表更好,“我真诚地感谢你为我挖这个坑,我知道这很难。”这句话没有评价他挖的坑是否好,而是感谢他做的这件事本身。这个坑好不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传达给林赛鼓励的信息。

但是很糟糕的是,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是怎么做的?坑挖得这么小?任何一个傻瓜都会看出来,这棵树需要一个比这个大两倍的坑!”这是一句典型的打击式说法。如果下次我要种树的话,就肯定不能再找林赛了。

它们的一个最基本的区别是,表扬是针对成绩、结果而言,鼓励是针对做事情的过程而言的。


<3>

对于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无论是什么,我们都应当接受和给予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说:“劳莉,你画画的时候看起来很快乐。你真的很喜欢画画,对吗?”这可以帮助她画画是保持快乐的情绪。而表扬则是这样的:“孩子,你画的这幅画真漂亮!”这样一来,如果劳莉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她就不会去画另一幅画。另外,如果她的画不漂亮,但我却赞美她,她就会对我很失望。

赞扬强加了一个“应该”在人们头上,而鼓励却可以激励他们自由地丰富、改变自己的技巧,而且仍然觉得自己有价值。

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利,其实是给了孩子一件很好的礼物,如果林赛力图决定是否要买一辆车,我会认真地听他讲其中的利与弊。我会有很多机会回应他,使他由信心不足道信心十足。打击的话包括:

“你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居然要买车!你要知道,你根本无力供它。而且,你做事从来没有善始善终过。你什么时候能作出一个聪明的决定呢?”

鼓励的话包括:

“林赛,你在作决定这方面很在行。无论你决定做什么,你都有能力把它完成得很好。你一直都很明确,在我的印象中,你总是在做正确的事!”

鼓励的话会告诉他,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有能力的人,我对他有信心,这样他就会继续做一些明智的决定。


<4>

生活中对我们最具激励意义的,是那些经常鼓励我们的人。他们能发现我们身上的优点,并能接受我们的缺点。而且从不夸大它。

当他人尚且相信我们时,我们不能不自信。

一般来说,人们现在拥有的技能往往时年轻时被鼓励过的;相反,人们不具备(或者以为自己不具备)的技能,往往时年轻时被打击过的。

鼓励来自正面的评论,而不是负面的批评。

我们总以为成年人已经懂得怎样做好事情,所以不再鼓励他们。如果你看到周围有多少丧失勇气的成年人,就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给他的鼓励才是最真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努力,因为他的存在。

鼓励和表扬截然不同。无论一个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你都可以鼓励他,而表扬则不然。

不要试图“操纵”鼓励。如果你因为会让自己高兴就去鼓励一个人,会让他感到压力。

表扬将“应该怎么样”强加于人,而鼓励可以让对方自由地改变,发展自己的技能,同时不会否认自己有价值。

我们对这样世界没有责任,也没有对其中一切发评论或提供建议的义务。鼓励只是一次性的建议,而且经常是应别人要求的行为。那些不经要求而给出的建议经常是在告诉别人,他们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鼓励的话不需要限制语,不需要“然而”。

你完全可以因为相信某个人,就对他加以鼓励。


<5>

练习豁达!

试着找出十种能够送给别人或者丢掉的东西。

<6>

紧紧把握生命中的一切——金钱、财物等所有切实的东西——是人们一生都会经历的一个行为: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绕它进行的,而心甘情愿地放弃一些和无知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则更加艰难。

第一个闪现在我们意识里的就是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已经习惯了为孩子的一切负责,为他们操心。如果一下子让我们不再这样,让他们自己管自己,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难以接受。

我在父母学习班教书时引用过这样一个观点: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父母就应该一步步地灌输给他责任感,所以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他自己就可以独立处理问题。

推荐一个原则:一个2岁的孩子一天中会遇到18件比较典型的事情,让他自己决定其中的2件事。因此,我们会让两岁的泰姆森自己决定,她想吃麦片还是玉米片,这是第一个决定。第二个决定可能是想在前院还是后院玩。而剩余的16个决定就由我们大人来代劳了。泰姆森3岁的时候,她的决定权会多一个:我们可以让她自己选择是看《芝麻街》还是看《迪斯尼》节目。根据上述原则,她每年都会增加一个决定权,一直到她6岁。这是,18件事情中的6件都可以自己作决定了。到9岁时,她已经可以为其中的9件事拿主意,也就是说,她已经可以为自己拿一半的主意了。

以此类推,我们会逐渐地还给她自主权,也让她逐步地为自己的生活承担更多责任。而我们大人则慢慢地从她的事务中退出,不再控制她。到18岁高中毕业时,她就能完全为自己做主了。无疑,她会比那些这时仍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要成熟很多。

此时,她面临的问题会是“我可不可以和男孩子发生性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她18岁之前就已经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可以喝一杯酒吗?去不去学校?找不找工作?要不要和这个男孩出去约会?嫁给他吗?要不要自己买单?签张无效支票会怎样?偷辆车呢?参加和平社团吗?”

随着她自己做主的事情在逐渐增多,到面临这些问题时,可以给她建议。毕竟,让孩子独立自主,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孩子们也会从观察大人们的言行中获得许多暗示——不仅仅是我们说出来的话,也包括我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我们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充分表现出来,这会反过来增强他们的力量。在孩子们作出一些错误决定时(他们一定会这样),我们不要责骂他们。父母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自己承受那些决定的结果,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你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话:“这并意味着你所期望的那种方式行不通,不管怎样你试过了,并且获得了勇气。”

比如,你16岁的儿子想和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斯合作一项商务活动,吃晚饭时,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计划告诉你们,还说他们打算倾囊去买一部电脑,然后建一个网页,在上面宣传他们的专业知识,如“竹子:怎样养竹子以及如何用它制作家具”。

“我已经计算好了,我可以把我的自行车和鼓卖掉,然后等钱去买电脑。”他可能这样说。你们听了之后,知道他在选择合作伙伴的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因为马克斯根本就没有钱,于是用一种很尊重的语气提出了这一点:

“那你能告诉我马克斯准备投多少钱吗?”

“哦,他现在没有钱,但是他会从他的叔叔那里学到所有有关竹子的知识,所以他是智力投资。”

这时,你们作为父母有权利,也有责任给孩子一些建议。


<7>

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写那套普遍流行的话:“如果你爱一个人,那让他走吧。如果他留下来,这表明他想和你在一起;如果他没有,你也应该高兴,因为你不用同一个不愿和你在一起的人生活。”

不幸的是,我们虽然明白与人相处必须学会放手,但并不会真的变得大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去期望事情怎样可能,但必须提醒自己事实不会这样。学习放手的确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它和我们的意愿是相对立的,这就像某些瘾君子一样,为了消除对巧克力的嗜好去喝酒,最后却成了酗酒过度。

但是,我们必须给自己洗脑。要让自己相信,除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之外,我们还有许多可以享受生活的方法。然而,人们却经常去钻牛角尖,总认为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才是他惟一需要的。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处理的这类简单麻烦比其他的问题要多得多。

我们要接受的只是这个事实:我不可能和这个人找到爱。反之,如果我们顺其自然、敞开心扉和他人相处,很有可能却能找到我们渴望的真爱。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固定的期望,接受另一个人的爱。即使这和你所喜欢的爱的方式有所不同,也并非你选择的爱的类型,但也没有什么错。

这就像我买冰冻的酸乳酪一样,这是我的最爱。但是如果我只固执地喜欢巧克力和橘子味的酸乳酪,而商店里又没有这类口味的卖,那我就只能万分失望了——虽然我还有别的口味可选择。结果是:

我可能只会掉眼泪,哪种酸乳酪也不买就冲出了商店。

我可能会求商店老板去他的后库房找一找——即使用一夜的时间,看看有没有我想要的那种酸乳酪;或者就坐在他的店里,威胁他如果不给我做那种乳酪我就不走。

我可能挖苦店老板一通,然后昂首阔步走出店去,并决定今后再也不来这个愚蠢的商店里买东西。

或者,我可以考虑买一些巧克力覆盆子回去。

我可能更喜欢最后一种方式。

她的想法可能是这样:“既然生命中的至爱已经离我而去,我不可能再爱上别的男人,所以我应该尽我所能地成为最好的老师。虽然,我永远也不会停止怀念过去。”

毫无疑问,她在教学上的敬业精神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受益匪浅的。但我却认为,她剥夺了自己生命中其他的快乐。且不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结婚是幸福的基本要素之一,就她自己的事来说,她也似乎从未停止过自责与愧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她应该下定决定让过去的都成为过去,让她所爱的男人以及与其共度余生的愿望都成为过去。

我到现在还会为她感到难过,尽管许多年前她已经死了。我希望她在临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选择。如果她能够放手,我肯定她不会想到提醒那些十几岁的姑娘们应该注意失去爱人的危险。她可能会这样告诉我们:

“姑娘们,如果你曾失去自己的真爱,你应该朝前看,不要总是想着他,不要总是想着他,不要让这件事成为一朵阴郁的乌云笼罩你们的生活,世上还有很多人值得你去爱。如果你希望得到生命中另


<8>

放手是贯穿人生命始终的行为:婴儿的时候,我们学着抓东西、索取东西;童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想要留住的东西藏起来,同时,还要学会在何时、与何人分享,分享什么以及如何分享;青年的时候,我们继续积累东西,最后还学着如何攒钱,以便买更多想要的东西。我们一生的大多时间都花在对物质的聚敛上,要想把那些东西放开是很艰难的,即使有许多已经被认定是毫无用处的。

为什么放手就这么困难?如果我们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那么可能真的需要拥有的那些东西,抛弃任何事物都无法承担;我们可能会出于将来生活的考虑而不敢放弃手边的东西;如果浪费或者是开销太大,我们会感到内疚,因为父母已将他们节俭的习惯传给了我们。

更难放手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说对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像成年人一样体格健壮、有责任感,能够为自己的事情拿主意,我们就必须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让自己离开,给他们自主权。

对孩子放手的第一步是放开对他们的决定权。孩子们越早些学会为自己的事情拿主意,长大后就越能照顾好自己。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遵循一个年龄公式:孩子们每天要面临18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一个2岁的孩子对其中的2件事享有决定权,剩余的16件事情由父母作决定;3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决定3件事情,4岁的孩子可以决定4件,以此类推。

从未学会自己拿主意的孩子,也不会有机会从自己的失误中了解怎样才能作出更好的决定。

我们身为父母,职责是鼓励孩子,为他们提供建议、分担他们的忧虑,而不是横加干涉,为其决定所有的事。如果孩子们从来就没有机会犯错,他们就无法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与人交往时,同样必须学会放手,尤其当合配偶、男/女朋友相处时。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认为,某个人是属于他的,因此要牢牢控制他。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控制他人的生活,但是没有人愿意受摆布,任何试图控制他人的尝试都会导致怨恨以及和他人关系的彻底破裂。

没有人能够拥有另外一个人。没有人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越是竭力去占有某人,事实上我们就把那个人推得越远。

有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个人,因为必须放弃自己所渴望的被爱的方式而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表达爱意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总是在放弃一个人还是放弃对爱的期盼的两难困境中艰难地选择。

许多行为实际都是一种癖好。尽管许多人认为,人们只会对具体的东西上瘾,譬如酒或者是烟。看电视和上网是两种比较普遍的能够让人上瘾的娱乐方式。任何事情,如果生活中缺少了它你就感到异常苦闷,如果它取代了我们与他人交流,弱化了我们的责任感,那它很可能就是一种瘾。要想克服自己的某种癖好,需要对癖好本身有个清楚的认识,不要回避,并且能够向别人寻求帮助,这是第一步需要做的。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因为无法得到所爱或者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因此不愿放弃自己的期望或遗憾。我们固执地守着某件事情,毫不理会身边那些可能也会带来快乐的机会。对于这种行为,只有一个词可以描述,那就是“自怜”。

我们越能坦然放手,对事情越大度,就越容易发现周围每天的那些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


<9>

每个人对性的需求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常常是导致姓生活问题的根源。

很多人希望婚后的性生活一如既往,但事实并非如此。

婚前性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禁果,所以当它不再是禁果时,兴奋感也就消失了。

那些在婚前保持处子之身的人对性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向往。

彼此关系的日益亲密,每天忍受对方的怪癖和缺点,会使兴奋感减弱。因为我们在恋爱阶段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通常不能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两个人不可能有相同的性欲望和性需求。

我们不期望双方都有相同的口味,那么为什么要求彼此具有相同的性欲望呢?认识性需求的多样化恰恰是走出失望的关键一步。

如果我们能够忘掉一些“应该做的事”——性应该怎样,别人会怎样感觉和行动——并交流彼此的实际感受和需求,我们之间由于不公正的期待而产生的伤害就会少一些。

性是一种交流方式。如果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交流,就不能期望在床上会有很好的交流。

如果我们不向自己的伴侣讲出自己的愤怒、怨恨或其他被压抑的感受,他们就会再性生活中体会到这种感受。

性经常被卷入权力斗争之中,也包括满足性要求——无论什么样的斗争都会使某个人“获胜”。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没有人会赢——不论我们获得过多少次胜利,我们都将在这种关系中或未来的斗争中失败。

要停止权力斗争必须有一方退出,更好的办法是和对方谈谈目前的情况。

有些性问题是源于过去所受的伤害,它使我们不愿意向自己的配偶敞开心扉。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心理咨询或双方大量的交流来解决。

对别人敞开心扉往往是一种冒险。但如果不冒险,就不能建立美好关系或者和谐的性生活。

许多人对性生活的方式深感忧虑,担心不符合配偶的期望。不能满足的感觉使性生活变得可怕。

这个社会在性生活逐渐开放,因此我们对性的了解比我们父母当初要多。这种了解使我们产生了享受完美性生活的期望。我们花很多时间去评价性而不是去享受性。

太专注性方式和性体验,会失去性本身的美好。我们忘了,即使是不成功的性行为也是由乐趣的,因为我们在一起——不成功的亲密体验也是亲密。


<10>

期望会导致防卫,因为双方都害怕不能满足对方的理想、世人的理想。当人们觉得不能满足时,就常以攻击对方来保护自己。

我们的道德观常常阻碍我们享受性快乐。很多伴随我们成长的信念,是为了保护年幼的我们不受伤害。但我们成年后,它们会妨碍我们在性方面完全放开。

我们成年后,对有些道德标准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对有些不愿动摇。如果你认为有些事是错的,那没有人能够改变你的想法,对之惟一的办法是交流,即讨论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想要改变的部分,看看它们哪些是不能妥协的,哪些是可以的。

性问题可能来自于双方不同的时间安排、单调、对怀孕的恐惧或是其他的情况。解决的办法还是交流。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试着照想象的方式去体验,找一个使你感觉舒服的避孕方法。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留出你们的私人空间,这样当你们关上卧室房门时他们会觉得很正常。

别忘了,性不是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要让它成为重点,而使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黯然失色。没有谁的性生活是完美的,交流和互相尊重能避免破坏夫妻关系的性问题。


<11>

你曾说过这样的话吗?“我不理解杰里为什么要那样,根本就是在和我作对,他知道我最痛恨别人那样。”

在生活中,你的丈夫、父母、孩子,甚至邻居的某种行为都会使你无所适从。当被他人的行为激怒时,不论是什么行为,如果我们能猜出其后的目的,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他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当我起身去拿水杯,一定是有目的的——因为我口渴了,或者只是想离开电脑,或者想伸伸腿,想服一片阿司匹林。

这种逻辑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人们做事总是有目的的,弄清事情的目的,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理解别人的行为。有时我们会巧妙地掩饰自己的目的,这样别人就很难弄清我们真正的目的。


<12>

抑郁是无声的愤怒

抑郁通常是一种无声的愤怒。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或者没有有效地对待这种愤怒,让它宣泄出来,就会导致抑郁。我们通常不愿承认自己愤怒,因为“有教养的人是不会愤怒的”,因为“我们当然不能对妈妈发脾气”,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这样,我们不得不带着愤怒的情绪做一些事情。

当人们无法发泄的时候,只有隐忍,这样愤怒就转化为了抑郁。

按之所以抑郁,目的有两种。其一,她想表现出甜蜜、合作,而不是愤怒和抵触;其二,惩罚她的丈夫让自己离开家乡的选择。

阿德勒说,追溯自己行为的目的就像是朝自己的汤里吐痰。吐了痰以后,只要你想喝,你还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当然这汤的味道肯定不怎么好。一旦找出了使自己抑郁的原因,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继续抑郁,但若你能直接、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继续抑郁就会变得荒谬可笑。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陷入抑郁,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所爱。普通的悲伤是一回事,而持续的、使人衰弱的抑郁又是另一回事,这种抑郁是对某个人无声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时对已故者的愤怒,因为“他们把悲伤留给了我”;有时候,则可能是生上帝的气,因为他把那个人带走了。当然,人们不可能真的对上帝或是已故者发脾气,因而只有将愤怒埋藏在心里,最后变成了抑郁。

如果你可以因此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比方说邻居会带着好菜来你家表示同情,朋友们会打电话来慰问,家人也会经常来访;这样,你的抑郁很可能会持续多年,你可能会慢慢成为一个被不幸包围的人而无力自拔。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下决心去克服这种情绪就应该不难了,你可以试着去关心关心生活中健康的事情,舍弃它无用的一面。

有目的的行为也会成就好的事情。如果我想要得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就会尽量提高。如果我想找个男朋友,我的装扮、发型、衣着,甚至于我的微笑和性格,都会变得引人注目。


<12>

无礼行为的四个目的

鲁道夫5德雷克斯发现,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他们表现无礼都有四个目的——引人注意、获得权力、报复和假装无能。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也是这样。

引人注意

无礼行为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引起注意。根据阿德勒所说的,人的首要需求是归属感。有时,我们需要获得他人的主意,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所属和地位的重要。这种需求我们从幼年时期就有了,而且从来没有脱离过它。成年以后,它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如何满足这种需求?这取决于人们在幼年时期的记忆,即怎样最有效地获得他人的主意。如果采用的方法健康有效,当然就不会出现负面的行为。但不幸的是,当正面努力失败,很多人发现自己所做的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并没有引起相应的注意和赞许时,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就会失去信心。

所幸的是,我明白在权力斗争之中没有人会赢,阻止对手的惟一办法就是自己从斗争中抽身而出。

你还记得学校的娱乐表演上的那种指环游戏吗?表演者把手指放入环中,相互朝相反的方向拉。你越是用力拉,就越难把手指抽出来。要抽出来的惟一办法就是停止拉扯、放松下来。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法则。

我越是要打击你,你就越想反击。如果我们不断地这样持续,争夺就会持续。如果其中一个退出,斗争就结束了。

“但我不想放弃,”人们常说,只是不参与那种特殊的活动。

如果我不和你赛跑,并不表示你赢了,这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比赛——当然,如果你选择了赛跑、竞赛或权力斗争,你有理由那样做。如果不是,你完全可以避开。你已经明确知道,它们的目的就是要获胜、要赢得权力,要变得坚强并有操纵力。

权力在社会的某些领域的确有一定作用,狱警需要它,酒吧的保安需要它;但在个人关系上,它是无效的。所以,当你再一次感到怒火中烧的时候,想一想“权力之争”,考虑考虑自己是否要参与这场争夺。如果不想,就在斗争开始之前或是其间的某个时候抽身而出。

“如果我不发脾气,怎么能使别人接受我的观点呢?”人们会这样说,“只有这样,我的孩子(或爱人)才会听我的”。

有时候情况的确是这样。如果果真如此,那就意味着这种关系需要改善。这种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关系,不可能维持长久。


<13>

试试看

通常,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推知别人的目的(引起注意、获得权力、报复、假装无能)。看看下表,想象你上次对别人的行为产生的左列中的某种感受,这些右列提供的线索能帮助你解释他们的行为吗?

如果别人的行为使你感到                         那些人的目的可能是

厌烦                                                                 引起注意

生气或发怒                                                      获得权力

威胁或无助                                                      获得权力 

挫败                                                                  获得权力

受伤                                                                   报复

不予理睬,放弃                                              假装无能

困惑不解                                                 假装无能

我们当然有权力告诉被人我们想做什么,但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我说,“假如你在睡觉前不把房间收拾干净,睡前我就不给你讲故事”,然后依此而行;但是,假如我因为儿子不整理房间而惩罚他,那就意味着我在滥用权力。实际上,儿子为了让我给他讲故事,会很高兴地去整理房间。


<14>

报复

无礼行为的第三个目的是报复。人们只有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才会试图去报复别人,虽然有时我们也会报复那些并没有伤害我们的人。有时,当一个人受到极大伤害的时候,他也许会把它反弹到当时在场的所有人身上。当我看到杀手在任意杀人时,我只

给某人的赞赏、微笑、拥抱或一块糖,意在鼓励他继续他所做的事情;如果我批评、皱眉、长叹或惩罚他,就是给他足够的惩罚阻止他继续那样。

我们应该给别人处理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自由,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如果他们的行为有害于你的舒适生活或你拥有的一切,你有权力去制止他。

“我不想让您的孩子的玩具卡车把我的钢琴刮坏,您(或我)可以把它拿开吗?”

“我正在看电视,你的叫声打扰了我,能不能安静下来和我一块看,或回到你自己的房间去喊?”

“你一天换三套衣服,我的洗衣机已被你堆满了,你能不能少换几次或自己去洗?”

在上述例子中,我不想对别人的行为忍气吞声,但我也不能因此而责备他们,我要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这是我们能使自己快乐的重要决定之一。一旦作了那样的决定,当别人以他失当的行为对待我们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对于获取注意的目的,如果我们应他的要求给予他注意,这样就助长了他的不好行为。在那种时候我们必须避免迎合他们。如果你对你的孩子的抱怨感到很厌烦——他一次要求你注意他——你可以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让她继续嘀咕,然后通过打电话给朋友、开电视、移动水管或一些其他的事情来避开响应他的要求:“注意我!”

最好的办法是给他正面关注,第二个是给负面的关注。

如果你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意见可以赞扬的小事情,就是向建立他们自尊的方向前进了一小步。我们小步前进,不是一蹴而就。这可能会使你在帮助这个缺乏自信以致自暴自弃的人之时失去信心,但你应该继续努力,这个至关重要。

我们不仅必定影响这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成为他决定生死的关键。


<15>

试试看

处理人际关系时记住下面几条,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行为——包括你自己的——都在进步

行为的目的                                                     如何回应

引起关注                              根本不给任何的注意,不论好的坏的在有些时候应给予足

                                             够的、肯定的关注,这样人就不再需要寻求它了

获得权力                            你从中抽身而出  拒绝参与

报复                                    同情,不要回击;爱他并且接受他;记住,这个人是失去

                                           了信心,而不是充满怨恨,试试着去鼓励他

假装无能                            给予大量的鼓励, 并建议他   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

                                           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要放弃一个已经对自己放弃的人


<16>

了解别人行为的目的,会比较容易理解他的行为。

抑郁是无声的愤怒,它通常是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或没有正确对待愤怒的情绪而产生的。

认清了抑郁的目的,就如同把愤怒发泄出来,这是战胜抑郁的开始。

来自于悲伤的抑郁是一种愤怒的表露——对上帝或已逝的亲人。有时候我们所受到的关注使们沉浸在抑郁的情绪当中,而这种情绪是远远超过悲伤所需要的。这时我们抑郁的目的有了变化。

发现无礼行为的四个目标:吸引注意、获得权力、报复、假装无能。

如果我们能得到足够肯定的注意,就不再会去寻求负面的注意,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能得到前者,负面注意总要比没有注意好。

通常你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判断别人的目的。如果你对别人的行为感到厌烦,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吸引你的注意。

无礼行为的第二目的是获得权力,这通常来自于我们的不安全感。我们相信,只有在有权的地位上,我们的价值才能体现。

在权力斗争中,没有人获得真正的胜利。只有在你被打败之前是胜利的——如果双方都处在权力斗争中,你一定会被打败的。

如果你对某人的行为感到生气、无望、无助、受挫、愤怒和受到威胁,很可能那人的目的是获得权力。

解决权力之争的办法是不参与,这并不表示另一个人赢了,如果没有人参加,也没有人会赢。

我大学时的演讲课老师曾说过:“误解是正常的,理解才是侥幸。”他也许夸张了点儿,但我想,误解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确很大。要很好地处理每一种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和同事关系等等),就一定要进行沟通。沟通的好坏则直接决定人际关系的还坏。

我们使用的沟通技巧大多学自家庭生活。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有时说了一些话会这么轻易激怒别人。在我们看来,它们不但没有恶意,甚至还是一种赞美。比如有一句话,我们曾无数次听父母说过:“他怎么了?”但是在某人的生长环境里,这句话也许有某种威胁的意味,所以他听到后,条件反射地作出了于过去相同的反应。


<17>

试试看

沟通中出现了麻烦怎么办?下面是成功交流所还必需的四个要素,看一看哪些被你忽略了?

我尊重你 你尊重我 我尊重自己 你尊重自己

我所说的这种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一旦我们真正滴互相尊重,即使有误解或不太愉快的感受时,我们仍然可以沟通。互相尊重包括: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此外,我尊重自己,你也尊重自己。具备了这四种态度,我们的沟通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托马斯·哈里斯在他的书里解释了“互相尊重”的意思:“我没错,你也没错。”这句话是对这一态度的简洁概括。在沟通时,它是最好的态度。有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没错,而有时候,觉得“我没错,你有问题”。还有的时候,则会认为“我有问题,你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比较理想的还是应该一直保持这样的心理:“我没错,你也没错!”


<18>

态度影响行为

你如果买了某件东西,回家后后悔了,于是决定回商店退货,这时你该怎么做呢?在这四种方法里,我多年来一直采用的“你不错,我有问题”。

我曾经认为,如果我把任何一件已买入的商品退还商店,对方都会变得很可怕,售货员会因此讨厌我,会觉得卖给我别的商品。带着这种情绪,我极不情愿地带着要退的东西(顺便说一下,是一个棕色的钱夹)返回商店,很难为情地走到收款台前。我尽可能地做出一副卑微的、充满歉意的表情,像个傻瓜一样笑着说:“很抱歉打扰您,我买了这个皮包可是回去后觉得这个颜色不太合适,希望可以退货。我知道这会给您带来很多麻烦,真对不起。”如果售货员小姐盯着我看,坚决要求看发票,我就立刻拿出发票,竭力做到不令她生厌。

所说的,只要以诚待人,就能和他们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可对我而言,同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亲密关系并不重要,因为这需要很多时间(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别人也一样)。我希望和一些人建立这种亲密的、有意义的关系,比如跟我的丈夫、孩子、朋友等等,他们都是我必须坦诚以对的人。

但是,诚实的概念里一定要包括这一点:我不必把我所了解、思考和感受到的所有都告诉别人: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私人小空间。有时候,我会和一些人分享它,他们可能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也许是一个我在飞机上邂逅的陌生人,以后再也不可能见面了。我有决定和谁分享什么的自由,凡是,我必须诚实。也就是说,我不必一定和他人分享,但是如果分享,就一定要诚实。

<19>

试试看

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在试图和别人沟通以后你觉得很难过,那么,“互相尊重”的四种态度中你丢了哪一种呢?你要从多个角度来想一下: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别人不尊重你会出现情况?现在再设想一下,如果双方是彼此尊重的,那么又会是什么情况:

我想这种诚实是最重要的:“亲爱的,我的确喜欢喝男人打交道,可是最爱的仍旧是你。我保证,我永远不会对你不忠。”

尽管告诉了拉里这件事,我并不觉得很有必要把自己的每一个风流韵事都和他共享。试想一下,假如我下班回家后边吃牛排边说:“嗨,今天早上加里真让我兴奋,今天下午我和史蒂文谈了好长时间,我现在热切盼望着今晚要上的课,因为狄克要去,我觉得他真是太让人着迷了,你知道谁称得上真正性感吗?是你们那儿信赖的推销员……”

如果我这样做的话,我想拉里的牛排一定会变得淡而无味,他的激情也会慢慢熄灭。几乎没有人能泰然自若地听着自己的配偶谈论这种事情,但是,对我而言,假装对异性不感兴趣是不诚实的。而且我认为,如果这样做,对我的丈夫也不公平。我想让他更深地了解我,了解我的喜恶、思想和感情。但是,我不必告诉要他每一次的感觉。


<21>

接受与坦诚

也许你的家庭问题不那么严重,只需加强交流就可以。若是这样,你必须记住两个步骤:接受和坦诚。

如果我可以轻易接受你,那么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就会艰难。如果我足够坦诚妈我会和你分享我的情感、想法和看法,不会对你指手划脚或者威胁你。

接受对于成功交流至关重要。所以,我无须赞同你的观点或认同你的行为,也不管你是什么样,只要可以接受你,我们就可以建立某种良性关系。而以沟通和相互尊重为前提,也许我们最终也能够彼此理解,甚至彼此相爱。

但是他如果一开始我就拒绝接受你,我们的沟通也不会太好。我忙着改变你,以此表明我是对的,以此贬低你或者证明有理由拒绝你,这样只会破坏我们的关系。一旦我接受你,我就开始猜测你的想法,你在想什么?我爸爸在想什么?我的老板呢?我的客户呢?我的儿子、女儿呢?我的丈夫呢?我有一个木板,上面写着:“哦。伟大的主啊,一旦我了解邻居的经历后,就再也不挑剔他了。”如果我能进入你的大脑,并能感觉你的感觉,我就能明白你的信仰、恐惧、反应和行为。当我设身处地感受另一个人的感受时,总会觉得接受他兼职太容易了。

“我”传达的信息对于“接受”式交流最为有效。比起“你不再带我出去跳舞了”的说法,“我想找一个晚上出去跳舞”更能促使丈夫带你去舞厅跳舞。它让对方明白你的感受。


<22>

如果我们要评论别人的行为举止,下面的这四个使用“我”的步骤,能帮助你以最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把问题说明白。

1.当你……

2.我觉得……

3.因为……

4.你是否愿意……

例1

1.当我说话时你却在打开你的电子邮件……

2.我觉得受到了伤害……

3.因为你的邮件看起来比我要重要得多……

4.你愿意等几分钟,等我说完再看信吗?

当然,这些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也许还会是一个否定的或粗暴的回答。他也许漫不经心地说:“哦,我的信是比你重要得多。”或者是:“你的故事从来不会在几分钟内说完。”他基本上不会这样说:“我正在听呢,我能听见你说的话。”至少他一开始不会这样说。

或许这时还不是继续这个话题的实际,选择时机是很重要。


<22>

帮助我们对别人产生良好感觉的另一个技巧是倾听。我们经常急于讲话,即使会容忍他人说话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听。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一直在盘算,如果有机会我们要说什么,而不是听他们的啰嗦。

我喜欢别人了解我,有时候那是我所有的想法——我要拉里明白我的感受,但他不必向我提供任何建议或解决办法,也不必做别的任何事。一天晚上,我使劲地抱怨我是多么繁忙、疲惫和筋疲力尽,而拉里则指出,那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因为我讨厌无所事事。

他的话更让我泄气。当然,他是对的,但是我不需要知道这些。我需要的,只是关心的一瞥或一句话,像“哦,你真的很忙”,或者是“听起来你工作得很努力”,或“我知道你很累”。这些话中的任何一句都会使我确信他理解我,使我觉得被爱。

很多次我都在想,人们所希望的不过是有人理解他,所以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当林赛抱怨说,明天就该教学期论文而他却还没开始写,这时我如果说:“哦。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很沮丧的。”而不是“哦,你还知道明天应该交?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提早动手呢?”那么我就可以逐步改善我们的关系。

在交易中,聪明人和优越者肯定会与那些让他觉得差劲和不舒服的人分道扬镳。当别人贬低我时,我从来不会这样说或这样想:“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它会激励我下一次做得更好。”其实,他对我所有的激励就是,我下一次一定会赶上他!


<23>

对“我”这个信息的练习

你在与人沟通时遇到过麻烦吗?你可以联系一下“当你……,我觉得……,因为……,你愿意……吗?”这个公式。请填写下面的空格,然后试着用它们和你要去沟通的人交流。

为了帮助你把握自己的感觉,你可以看一下后面的那个和情感有关的单词表。

当你          ,我觉得            ,因为         ,你愿意         。

当你          ,我觉得            ,因为         ,你愿意         。

当你          ,我觉得            ,因为         ,你愿意         。

当你          ,我觉得            ,因为         ,你愿意         。

与情感有关的一些词语:

被遗弃的    仇恨    宁静    可接受的    焦急的    着迷    冷漠    担心

小心     害怕    羞愧     孤独    尴尬    像小丑似的    迷惑的    冒险

无情的   羡慕的    有希望的     失落的     生气     厌烦     舒适    难为情

有挫败感    麻木的    高兴    自信的    惬意的    鼓舞的    优美的    激怒的

极度兴奋的   轻视    嫉妒    不雅观    满意的    恼火的   感激的   高兴的

疼痛    失望的    兴奋的    美妙的    友善的    虔诚的    敌意的     可怜的    

恐惧的   谦卑的    失望的         低落的    受伤的    拒绝的    渴望   狂喜

愚蠢的       有耐心的    悲惨的     自然    冷淡    不舒服的      不情愿的      冷漠

兴高采烈     自由的      紧张的    懊悔    憎恨的    满意的    自私的        自怜

害羞的      受罪的       优越的       惊讶的       可以的     同情的      疲惫的          上当

不轻松的      不高兴的        赤裸裸的      不值得的    温暖的   疲倦的    聪明的


<24>

交流本事一种轻松的消遣,没有必要去要求信服。

<25>

试试看

下一次,注意你和别人的谈话,看看哪种反应更多一些,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我相信,谈话的人不同,这个答案也不同,不过,开放式反应越多,你约别人交流得就越好。

我们俩彼此包容,如果我真的像保罗接受我一样接受他了,就没有必要去说服他接受我的观点。这样一来,我们也没有理由生气或者伤害对方。

有时候,对我们来说,听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建议是有好处的。他建议我们:“和别人沟通时,有一半的时间要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对的,即使你知道他们是错的。”

<26>

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若不谈及礼物,那么我无法完成这个关于交流的章节。我深信,礼物比其他任何东西更容易引起不快。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常常把一种“应该”的观念夹在其中。如果我是一个送礼物的人,会觉得在某种场合我是“应该”送礼物的,除了少数例外,这种观念一般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寻觅一个合适的礼物是一场极耗精力的战斗,但也是一场我们不能停止的战斗。


<27>

任何一种关系要获得成功都要依靠交流。

我们运用着从家庭生活中学到的交流技巧,我已经习惯了它们,却未意识到别人也许不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交流的。

良好的沟通要求彼此尊重。如果你忽视了下面四种态度中的任何一种,你的交流就会出现缺憾:我尊重你

你尊重我

我尊重自己

你尊重自己

果断和寻衅闹事不是一回事,寻衅闹事缺乏对别人的尊重,而果断意味着你充分尊重别人,以至于他们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帮助你,它也意味着你对自己的充分尊重。

诚实是良好沟通的关键。我们以诚待人,才可能真正走近他。

诚实并不意味着说出我们所想和所感的任何事。我们有权保留我们的个人隐私。无谓的诚实通常是即不友善,也非必要。

要确定我们到底应该有多诚实,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诚实的目的。如果它确实是为了别人的利益,那么,也许是有价值的。但是,诚实并不意味着告诉别人他该去做什么,更糟糕的是,告诉他们你期望他们做什么。

我们的沟通,75%不靠语言。肢体语言常常比语言本身更能传达我们的意愿。

我们常常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来避免伤害性的肢体语言。如果我们用一种尊重和诚实的态度和别人讲话,那么,我们的真实感情就不会渗入我们的肢体语言。

在交流中,接受和坦诚像诚实一样重要。我们无须同意或赞同某人的行为,但可以接受他。我们可以坦陈我们的感受、想法和看法,而不必彼此建议和攻击。

如果我们拒绝彼此接受,那么就会忙于试图改变对方,因此,我们从来都不能有效地沟通。

从接受的交流方式来看,“我”这个信息对沟通来说是有效的;“你”的信息会令人防备。

“当你(做这件事时)。我觉得(用一个字来表达你感受)。因为(原因或感觉)”这个公式是一种有效表明我们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和容易接受的方法。

对于沟通来说,“倾听”也是很关键的。我总是很热切地说,我们总是计划着下面要说什么而不是去听别人说什么。

倾听,意味着你在理解别人,而不是提出解决的方法或批评。

在一个群体当中要确保每一个人的意见都被考虑到。一个方法是用1到10的标准来做决定。这个方法使每个人就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要做一个优秀的交流者,你需要明白封闭式反应和开放式反应的不同。前者对于结束谈话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会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但往往让别人觉得他的话没有被认真地听,觉得他是不重要的。而后者则会通过询问的方式引起更多的讨论。

我们不会总是同意或理解别人的观点,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竞争就不能讨论问题。如果双方互相包容的话,又不同意见的讨论就不必非要有赢家。

赠送和接受礼物是一种微妙的沟通方式,对于什么是合适的礼物,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呢?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加诸别人身上,让他们惊奇,因为我们喜欢惊奇;送给他们礼物,因为它使我们自己喜欢的,要了解别人想要什么礼物,是一场耗费精力的战斗。

在礼物方面,为了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惟一的解决方法是就各自喜欢的东西进行沟通。并且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总能给别人一个完美的礼物——这并不会反映你寻找礼物的努力程度。


<28>

作为咨询顾问,我的目的是帮助别人看清所有眼前的事情,权衡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后果(好的和不好的),在反复讨论后帮助他们得出最后的结论。我从未给过这样的建议:“你应当离婚”,“你应当保持你的婚姻”。实际上,我一直在尽力尝试着忘掉指导者的身份,而只提供这样一些想法:“如果……你觉得怎么样?”“对于……你的观点是什么?”“在今后5年,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道德和伦理体系,如果某人是无神论者,那我就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深谈。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乔解释说,他一直在宗教家庭中长大,小时候就和父母一起虔诚地去教堂,结婚后就和现在的家人一起去。后来,他不像过去一样按时去教堂,但是仍确定自己相信上帝。

当我问他:“如果上帝现在坐在你旁边,你想他会对你说什么呢?”乔稍加思索回答道:“我向上帝不想看到我不幸福。”这一信念使他很容易作出最后决定。与迈克的信念“妈妈愿意我拥有那些”相比,这个信念要重要得多。这个信念给乔带来了很多信心。

“如果上帝不想让我不幸福,那就是允许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乔提出了离婚。现在,他正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一起制作音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它会划定人们的幸福程度和行为方式。我们也许以为某些事会让自己幸福,而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它确实会。因此我们都应记住这句话:“要当心你期盼的东西,你也许会得到它。”

乔是否“从此就会幸福”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已婚夫妇极少能多年地保持甜蜜状态。我们都知道,有一些会遵守所有的规约,并依据传统的道德伦理标准来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可即使这样,他们也被一些日常的问题、挑战和似乎无法回避的失败所困扰,结果是他们常常后悔那些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