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爱一个女人,无关胖瘦美丑或年轻衰老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女人,永远絮絮叨叨,永远恨铁不成钢,对你晚睡、晚起、玩手机、吃外卖、穿“奇装异服”、不找对象……所有的事情都有意见?
如果以上全中,太好了,你不孤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我家母上大人更恐怖一点,除以上全中外,还叠加了杀伤力十足的更年期。于是,我们的对话日常就变成了:
母上:“你怎么又……,女孩子家不能这么……,还是要……”(半小时……)
我:“嗯嗯,我知道了……”(然而并没有行动)
妈妈:”我怎么看不到你的朋友圈?“
我:”我……没发啊……“(其实是屏蔽了。)
小时候最最依赖的那个她,曾经一会儿不见就要哭鼻子,现在却变成了那个“无法沟通”,想要“拼命逃离的人”,但你真的以为远离或者不沟通,妈妈的影响就不在了吗?
不!那个“彪悍”的女人不仅在你的基因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还用她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全方位塑造了你和你的生活。
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爱吃什么、习惯怎样的生活方式,你以为是自己的选择,但其实都是她说了算。
南方长大的我,去北方念书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有人不吃姜。更夸张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姜原来是可以入菜的。
后来,跟一位朋友聊起,才知道,根源在于,他家妈妈做菜的时候从来不放姜,所以姜这个在南方既能入菜、又能当零食、还能泡茶的全能型选手,在北方竟然成了“弃儿”。
仔细想想,我家的食谱也是牢牢掌控在妈妈手里,少盐少油、多蔬果、少鸡鸭猪羊牛肉、多鱼虾。当我还在沾沾自喜,原来我坚持的就是最健康的“地中海”饮食时,却忘记了,那是从小妈妈刻入身体的饮食记忆。
蔡澜曾经说过,哪怕吃遍了世界各地的珍馐佳肴,只有回到香港,一碗云吞面下肚,心才是真正熨帖了。
我们不也一样吗?年少时,执意闯世界,真正远离了,却又无比怀念故乡和家的味道,说到底,最最想念的,还是妈妈做的饭香。
二、哪怕身在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妈妈不喜欢讲大道理,但她喜欢讲故事,讲她工作、生活、交友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前,我听不太懂,只觉得她絮叨。
离开学校和家,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栽过离奇古怪的跟头……摸着伤口兀自痛着的时候,才想起来,原来这些妈妈早就跟我说过。
只是那时的我,心中暗想:我们不一样好吗?恨不得能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才好。
1、用创业者的思维去对待一份事业
读LinkedIn领英的创始人和执行总裁里德·霍夫曼的《联盟》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的真正含义,以及她为什么反对那些挥霍公共资源的人。一个老师,也可以创业者的身份自居,成为学校的联盟,把例行公事变成一份事业。
听建筑师青山周平讲设计的创意和灵感从何而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记起妈妈说初创的私立学校步步维艰,她所在的德育处更是,概念大、线条粗,历来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部门。可她,却生生带着十来个人,在暴雨频发的台风季,把3000多人的宿舍卫生打造成了本地的标杆,帮助新建的学校,从竞争激烈的私校中杀出重围。
2、和时间作朋友,做那些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写了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毕业之后,就有一种跟在时间屁股后面、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曾寄希望于各种神奇的时间管理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读到李笑来的书之后,才真正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时间就是时间,从不为任何人而停留,错的只是我们看待时间角度。我不懂,但妈妈懂。
从小,妈妈教给我的是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这些都是她帮我积攒的资本,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体验生活、并更长久地跟时间做朋友地资本。
我从小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身处攀比风严重的教育圈,她却只关心我有没有学懂,从不关注考了多少分、年级排名第几;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她带着我把“琴棋书画音体美“体验了个全套,我也没学出个样子来,她却毫不在意地说:“不期望你成名成家,只希望你有基本的鉴赏能力,不管将来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点寄托总是好的。”
三、最好的画家,涂泼最温暖的底色
曾听互联网+研究院创始人沈拓讲读书,说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给他最深的影响:挫折和困难才是人生的常态。
是啊,佛也说:众生皆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这些苦,不用太着急,生活早晚会教会每一个人。如何苦中作乐才重要!
如果一定要给我选个底色,我一定选乐观。因为有这样一个能在荒凉中开出花来的妈妈,悲观无论如何也难以近身。
外公生前在上海的高校任教,想把妈妈和舅舅们接到上海读书的想法,因为WG的爆发和他的英年早逝而戛然而止;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独生女,为了兄弟们的前程,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好不容易等来高考的机会,因为找不到考场,与北外失之交臂,最后考上的体育院校,也差点被人冒名顶替;更别提工作后的一次次阴差阳错,错过留高校的机会、在学校差点人顶替、从省级重点到职业学校再到私立学校的波折……
常在心里为她鸣不平,却从未见过她的抱怨、不满、沮丧,永远充满热情、永远笑意盎然。
这也成为我在生活中横冲直撞、遍体鳞伤之后,最大的慰藉和动力。如果我的人生是一幅画,上面最温暖的底色必然是妈妈用自己的经历,一笔一笔细细描绘的乐观。
四、爱,只因为你是你
自从心理学在大众中广受追捧,原生家庭似乎成了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随之流行起来的,还有这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曾自以为自己是后者,因为小时候,父母的争吵不绝于耳。也曾经想过,如果将来只能给我的孩子这样的家庭,何必带他苦这一遭?
不可否认,父母关系的和谐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但,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原本就是两回事,把夫妻关系中的矛盾和情绪,宣泄到亲子关系中去,才是不幸童年的开始。
跟朋友聊天,说起她的梦想:想要去海岛禅修,解决情绪上的问题和不稳定的状态。我当场就笑了:说起海岛,我只会想要一猛子扎进海里,看看我到底能潜多深。
朋友思索了一下,说:因为我们的状态不一样。
是啊,我这种看似不着边际、又有点无厘头的想法,到底从何而来呢?大概,是安全感和被爱的状态。
回想起来,“做你想做的”这句话在妈妈嘴里,从来不是空谈:执意去北方体验生活、想要出国读书、考没几个人看得上的冷门专业、辞掉别人眼中的“金饭碗”、联系坦桑尼亚的项目、带病去高原徒步……
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和无条件的爱。不管我在尝试什么、做成什么样子、是否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永远只会说:想做,你就去做。
她爱我,无关其他。
如果以前不懂,那么现在换我来爱她,和她一起爱惜身体、爱惜心情、爱惜家人、爱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致妈妈
我不想长大,
我想在妈妈身边
做一个快乐的小孩
可一不小心,我长大了,
那么,我想做妈妈那样的大人
像她陪伴小时候的我那样
带她做她喜欢的事情
像她爱我那样爱她